29郞家洞(城北狮子岩坎下)——(荒漠铁骑,听雨,心静如水供) 梁平县佛灵山位于城北乡狮子村一组,翠竹绿树环绕,岩下深涧长年流水潺潺,深滩绿荫荫的,环境幽静雅致,带给人们几分神秘之感。山下有一洞,名为“郎家洞”。洞穴左侧那两股从石岩中流出的涓涓滴滴、晶莹清亮的泉水,四季寒暑不断,真是世上难得的神泉。 郎家洞内的摩崖造像始刻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历经万历,到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历时200多年,庙宇、雕像才全部完成。从开始到现在已近500年历史,因其历史悠久、造像艺术精美,梁平县政府于1988年3月29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山县志?卷二?山川》作有以下记载:“(郎家洞)县北20里,一名佛灵山。石岩高覆,洞内建屋八九间。石上刊神像十余座,本古刹也。明嘉靖、万历碑记尚存。处士文朝开,因母目疾,一祷即愈,捐田租12石,永作焚献”。这则文字已清楚介绍了郎家洞的位置、岩型、刻建年代及庙宇规模和神佛的灵验。庙宇解放时尚存,佛像至今基本完好。 从梁平县城西门出发,过文峰塔,在大拱桥转入右边的村级公路,翻过印屏山,过备战水库堤坝,再翻一个小山岗即到了佛灵山(郎家洞)前。这印屏山、佛灵山和狮子村因之命名的狮子山,都是梁平中山的三个小山岗,海拔不过四、五百米,其中以狮子山最高(位于佛灵山后边),鹤立鸡群似的耸立于中山诸峰之上。出县城西门即能望见其小巧玲珑的倩影。这座独立的小山峰,山头生长着高大的林木,青青苍苍,格外显眼。这些山上,耕地之间,竹木茂盛,小溪环绕,青山绿水,风景宜人。来到佛灵山前,远远就能望见山上有个巨大的拱桥形岩穴,恍眼一看,以为是人工砌成的大石拱桥。“拱”是那么圆,桥栏是那么光平。爬上一坡石梯,走近细看才恍然大悟,原来却是一个天生的巨大石穴。说是“洞”,并非完全准确。天地造物之巧,令人惊叹! 郎家洞整个石穴宽约20米,进深约4米,中间高两头低(因是拱桥形)。庙宇为两倒水的正三间殿堂;两边各有两间僧房、生活用房。正三间殿堂共有7龛,计19尊佛像,高矮大小不一的石浮雕。总长11米,高2米,多为直口弧顶造像,大部分圆锥体。其中第4龛(正中)端坐一佛二菩萨;佛居中,菩萨居左右。佛盘坐于莲台上,线条流利,雕刻精美。因比其他龛神像要大,非常显眼。佛龛之上有“一尘不染”阴刻大石匾,两边各有一块碑铭。惜字迹模糊,很难辨认,但大致能看出是明代摩崖造像初始的记载。 第8龛在洞穴右边岩石上,距7个正龛约20米。从正殿前的走楼可直达8号龛前。龛高4.2米,宽2.56米,深1.3米,像高3米,是整个郎家洞最大的一尊雕像。神像完好无损,庄严慈祥,更显出精湛的石刻艺术。石龛两边有对联,上有匾额,字迹已风化模糊,只所署年月——清乾隆乙己(1785年)菊月(9月),邑令王x x尚能辨认。从时间和邑令这一点看,这是郎家洞石刻最后一项工程,查对《梁山县志》,邑令可能是王庆熙。 第9龛在殿下半坡上,距岩殿约40米,是在大石上凿出石龛,雕出神像的。龛高2.3米,宽1.15米,深0.65米,像高1米,是一尊韦陀像。这尊神像只比第8龛小,比正殿7龛都大。有意思的是“文革”时这佛像的头和两只脚都被“革”掉了。而现在经张增才等农民用水泥补起了头和脚,上了大致相同的颜色,不经意还看不出来。 ——远看郞家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