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蓝鸟 于 2014-2-11 13:35 编辑
70镇龙寺
镇龙寺是粱平著名的古庙,从建筑时间上看,据县志记载,它在梁平几百座古庙中名列第二。它的前面只有汉代建庙的都会寺?;它的后面是明嘉靖癸已年间(1533年)修建的蟠龙万年寺以及它稍后的虎城天池寺等。而全国闻名的禅宗祖庭双桂堂,始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比镇龙寺迟150年。
镇龙寺建庙情况,据《梁山县志》载:“县南7里,初名孝禅,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建寺,下有井。”根据这一记载,它距今已500多年。它开始的名字叫“孝禅”寺,是为纪念一个孝子所建的庙。那为什么后来叫“镇龙寺”呢?这与“下有井”有关。《梁山县志》接着上面记叙如下:“国初,有白马自井出,为民害。僧冰洁,驻锡焚香以压之,马遂潜形。因更名蟠泉山制龙寺。乾隆庚午,僧秀龄至京师,庄亲王召询原因,赐以联云:‘移峰伏白马,闻钟即悟如来偈;飞锡绕蟠龙,听法方生智慧花’。改题山为移峰山,并命建‘移峰山’牌坊于山下;寺曰镇龙禅林,取灵鹫飞移,静搔毒龙义也?。”
从这则记载中,我们知道“镇龙寺”名称的来历,而且欣赏到一段美丽的传说,同时还了解到这个庙与皇室庄亲王有关,历史文化不可谓不深。“下有井”说的是镇龙寺前那口在稻田边的水井。传说清初这井里有一条青龙,每年夏天,稻禾茁壮时,它便变化成一匹白马,出来吃老百姓的庄稼,给农民带来极大危害。当时住在山上“孝禅”寺里的和尚名叫冰洁,他同情农民,恨死青龙,于是焚香念咒施行法术,将庙后一个山头移下来制伏了孽龙,它不再变成白马出来糟踏庄稼了。因此把这座山改名“蟠泉山”,把“孝禅寺”改名“制龙寺”了,把下面那口藏青龙的井取名白马井。据说当时青龙被冰洁收伏以后,亲自给冰洁托梦说:“我要走了,不再危害农民了”。第二天,庙殿神龛下长出一对竹笋,像一对龙角。后来这下面出现水桶大一个洞,据说原来是青龙住处。这个美丽的传说不久就传到了京城,当后来制龙寺里另一位叫秀龄的高僧进京说法,庄亲王召见他,问他制龙寺制伏白马的事,秀龄一一作了回答。庄亲王欢喜,立即赐写了一副对联记载这件事。于是从300年前的清乾隆时期,这里便叫移峰山镇龙寺了。这些内容不仅说明庙的古老,而且说明庙里和尚道行极高,可以进京说法,与亲王交往。
现在的镇龙寺已不是“县南七里”,它已是规划中的新城的中心,紧靠重庆市重点中学——梁平中学。上世纪50年代,寺庙和园林还完好无损。它所在的山一般不叫它“移峰山”而称“啄子岩”?(其实,好多年来,梁中人都自豪地叫它“武当山”)。它是梁平大坝边沿一座突起的长约两公里的高岗,像一条背部躬着的龙。尾巴在北端啄子岩后,头嘴抵着南端的白马井。镇龙寺就修在距白马井500米左右?(实际距离没有这么远,可能50来米)的山头上,坐东北朝西南?,恰好压住龙头。从白马井旁上坡,穿过一座石牌楼?,踏上一坡砂石梯道?,即来到庙外平坝边的大黄葛树下。这棵黄葛树很大,左右前三方几十里外都能见到它,它成了镇龙寺的标志。它由5支树桠组成,枝叶繁茂,铺天盖地,荫蔽直径有12米多。1980年村校(即镇龙小学,后小学迁至公路边屋舍,原址校舍也就慢慢废弃了)缺桌凳,砍两支树桠做了20张课桌。树有多大,可想而知。
上山进庙还有条整齐的石板梯道,那就是从县城方向来上山进庙的路,即在如今梁平中学后院墙边上坡。上坡起步地方也有座石牌坊,即庄亲王命建的“移峰山”牌坊。上到庙前黄葛树下与前面来的一条路汇合,进到庙前大坝里。大庙左边是悬岩,右边是缓坡(即县城来路边)。庙的内墙全是整齐石坎,右边还有一道石砌外围墙,围墙里是松柏参天的园林。整座庙的外观虽不算宏大,但座落在优美园林里,却十分典雅肃穆。
穿过大坝,走进庙门,海坝左右两边是相对的两排厢房,正面三间大殿。吊钟、鼓罄齐全,装金的佛像慈眉善目,使人觉得他们就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阿弥陀佛。庙宇所占地长约65米、宽约35米,总面积十来亩,有房十多间,在光石山上修建这样一座庙堂实在不容易。
站在庙前向远方眺望,右前方是一望无涯的梁平大坝;左边是巍峨连绵的东山;正前方云端隐现的高峰是“狐狸嘴”,辽阔的美景实在令人心胸豁然开朗。《梁平中学校史》第二章“奠基镇龙寺迁入新校园”中,记1954年为梁平中学选新校址的一段话就能说明这里地势的优美:“选中城西乡镇龙寺坎下修建新校舍。此处地势开阔,雄伟壮观,前有梁平八景之一的‘福利钟文’,远远拱护;后有‘高梁耸翠’,稳稳撑持。又与文化古迹来瞿塘先生的‘来子墓’邻近;与著名佛教禅林‘双桂堂’相距不远,真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