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185|回复: 0

腰痛的中医学理论阐释之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5 00: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腰痛的中医学理论阐释之七
          首汉伟  执业医师
       2、肾与腰痛的相关性浅说
       《黄帝内经》,首先阐明了肾与五脏六腑之间的重要关系,其《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其次,则阐明了肾虚腰痛的特点,确立了肾与腰的密切关系,其《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隋唐时期,肾主腰脚理论的创立,明确了肾与腰脚之间的生理关系,拓展了腰痛治疗门径。明清时期,命门学说的发展渐趋成熟,命门和肾之间的关系得到阐释,为腰痛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2.1、久病及肾是各个脏腑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腰为肾之外府,腰之摇转不利、疼痛,多与肾有关,从《黄帝内经》到现今各医家,皆认为肾虚是导致腰痛的根本原因,而肾虚的本质是肾气失衡。但是,肾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个脏腑均可导致肾气失衡,需一一辨别之。
       2.1.1、肾气失衡是各个脏腑之气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贵以时,地贵以位;脏气法时,脏器法位。肺为相傅为五脏之华盖,与心君同居于上焦;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一君二相,方为君子之道;相火乃少阳胆,权重无比,即所谓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君相一体,则心君广明,输布气血,阳明肺金收之,阳明有度而敛降,化气血为阴精,输布水液,以资肾水;相火以位,随肺金向下潜藏,藏于肾水,以资真阳,保肾水温和而不寒冰,如《易》之坎水之象;肾水温和,则生肝木;肾水充足,则滋润肝木;肝木温和,枝叶调达,则疏泄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资心君,散布周身。心肺居上,肝肾居下,脾土居中,各居其位,各守其职,各尽其职,故气血散布周身而不越。
      风火相值,则火随风木上逆,相火必失其位;相火失其位,则反刑肺金,致肺金不降,阴阳逆反;阴阳逆反,脾土必晦而生浊金,阳明胃逆不降反升,则浊气上逆;因肺能收敛清气而不能敛浊,则多发作上气喘咳等症。脾土本职升清降浊,阴阳逆反,则升浊降清,即浊气上逆,清气下陷;因大肠能敛浊而不能敛清,则多发作飧泻下利等症。污浊在上,气不化水,则不能生清泉,必致肾水枯竭,累致髓液枯减;相火不藏,则真阳日损,火不制水,渐成寒冰;真阳赖肾水封藏,阴(肾水)不足则阳无所藏,故寒者愈寒,积而成冰,反格拒阳火宅入;火性炎上,火不入宅藏之,必飞越上炎,故上愈热而下愈寒。寒冰不解,则乙木难生,枯水不资,肝木不荣;肝木不生不荣,不但不能疏泄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以资心君,反而滋生邪风而克脾土,重者并盗泄母气,精遗崩漏发之,必致肾气失衡,腰府失养,腰痛发之;久以时日,则髓枯骨弱形变,肉痿筋疲,形成难以治愈的器质病变。
       概言之,肾生于肺,耗于肝,受制于心脾。肾阴不足,或因房劳无度而自失阴精,或因肺金敛藏不足而化生肾水不足,或因肝木盗泄而耗肾阴,或因脾土过湿而乘肾,或因心火过旺而侮肾。肾阳不足,或因相火不藏而阳明不明,或因或因肝木生耗太过,肾阳随阴精而漏泄。脏腑之气失衡,久则及肾,肾阴肾阳之气失衡,可导致腰痛。
       2.1.2、肾藏精主水是肾与脏腑沟通的高度概括
       肾藏精,是中医脏象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A、精之论
       精,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后天之精的化生,需依赖先天之精的引导和支撑;先天之精的续充,需依赖后天之精的培补。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初物质,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后天之精,是人体脏腑在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及人体摄取的水谷精气之总称,分脏腑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骨髓之精、脑髓之精等。水谷入胃,经胃、大肠、小肠等气化后,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经脾气散精,则散灌五脏六腑,化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充盈,则灌注各自系统,或化赤为血,或化生髓液,脏腑精满;脏腑精满,则泻而藏于肾,滋养先天之精;肾气充盈,则任脉和少阴脉之脉气盛,灌注冲脉。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可见,精对人体的重要性。肾为藏精之所,故肾对人体极其重要。但是,人体藏精之处并非唯肾一处,五脏、骨,及脑等奇恒之府,皆有所藏。肾主水,与冬之寒水之气相应,具有封藏之性,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精,笔者深研经旨认为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肾为封藏之所,二是五脏、奇恒之府之精的封藏,均依赖肾气的封藏之性,才能良好的储存。
       肾精的充盈,需依赖肾气的封藏功能正常方能实现;肾精充盈,则封藏之功能无损;封藏失职,则肾精难以充盈。
       肾精的来源,一是肾自身固有之精,二是肺金相生,三是五脏精气盛泻之而藏于肾。阴阳气血和平,五脏不失常度,脏腑之气气化正常,肾封藏之功能正常,则肾精生化有源。肾精的去路,一是肾自身的消耗,二是生肝木。肾精之耗取决于肾在气化、生髓、生长、生殖功用上的耗损程度,过则必衰。精之消耗,大于精之来源,则肾气失衡。
       B、人之精气盛衰同样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之精气,由少到壮是逐渐增加的,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生命的消耗,则精气日衰,故《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C、肾精与他脏腑之精同盈同亏
       五脏之精的封藏,必须依赖于肾的封藏功能;五脏之精的盛衰对肾精的盛衰有决定性影响,因为五脏之精充盈则溢,是肾精的来源之一。
       五脏之精的化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唐·王冰注解此条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曰:“五脏六腑,精气淫溢,而渗灌于肾,肾脏乃受而藏之,何以明之?《灵枢经》曰:‘五脏主藏精,藏精者不可伤。’由是则五脏各有精,随用而灌注于肾,此乃肾为都会关司之所,非肾一藏而独有精,故曰:五脏盛乃能泻也。”五脏所藏之精究竟为何物?王冰也没有阐释清楚。
       笔者细读《黄帝内经》,发现了端倪。《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此二条经文虽然没有明文指出五脏之精是何物,但能够确定的是,血、脉、营、气、精神、津液与五脏之精关系密切,血、脉、营、气、精神、津液可以导致五脏之精的盛衰。
       水谷之精,对化生五脏之精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为后天之精的根本,故《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故《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依赖脾之升清而上输于肺,肺接受脾升运输而至的水谷精微,促使其中的一部分与肺吸入的清气在肺中合成为宗气。故《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此言五脏之脉,资生于胃。而胃气之通于五脏者,乃宗气也。宗气者,胃腑水谷之所生,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行于十二经隧之中,为脏腑经脉之宗,故曰宗气。”宗气足,则化赤为血、生精、生津。精血同源,津血同源,血汗同源,故《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精、津液、血、汗代谢失常,则会影响五脏之精的充盈,五脏之精不充盈,就会出现虚损,久之则发生一系列病变,故《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此其候也。”需要注意的是,水谷之精的生化正常,是确保五脏之精化生的关键,即脾胃为后天之本,故《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曰:“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金·李杲,著《脾胃论》,系统完善了脾胃为后天之本之理论体系。
       水谷之精的生化对五脏之精的化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水谷之精的生化也离不开六腑的作用,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大肠主津,小肠主液,三焦主诸气为中渎之腑,膀胱藏津液,故《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水、津、液、血、精、髓,皆为阴类。水、津、液的化生,和六腑关系密切,尤其和三焦、膀胱关系密切,而肾主水,又主液,故《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曰:“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故西汉·扁鹊《难经·四十难》曰:“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
       水液代谢失常,或为湿、或为水气、或为痰饮、或为泣、或为汗、或为涎、或为涕、或为唾,等等。故《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故《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五脏之精的生化,取决于水谷之气的生化;五脏之精的充盈,则取决于肾气的封藏职司异常与否。肾失封藏,则五脏之精溢而流失,故西汉·扁鹊《难经·四十九难》曰:“肾主湿,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
       五脏之精如何聚会于肾的机理也是复杂的,总体来说,除了肾自身的封藏作用外,主要与肺金的收敛作用密切相关。五脏之间,是以经络相连实现交通的。肝、脾、心、肾四脏之经脉皆与肺相连络,脾肺同经皆为太阴之气,心脉连肺,肾脉入肺中,肝脉上注于肺。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因此,五脏之精藏于肾,是肺气的收敛之功与肾的蛰藏之能相结合的结果,即肺金生肾水。题外话一句:无论男女,那些爱抽烟的、晚上三更半夜不睡白天爱睡大觉的、脾气暴躁爱大声怒吼的,都是先肺气虚损,导致肾虚,性功能不行!
       D、肾精与骨髓同盛同衰
       肾,主骨、生髓、藏骨髓之气;骨,为髓之府;脑,为髓之海;髓,则为肾精的一种存在形式,为联系肾、骨、脑之间的桥梁物质。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故《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故《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故《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肾藏骨髓之气也。”故《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髓与液关系密切,髓来源于液。故《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故《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曰:“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液而益脑髓者也。”
       髓海,有余和不足,皆有外在表现,故《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髓海不足,一由骨伤导致,故《黄帝内经·灵枢·痈疽》曰:“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骨伤导致髓损,也可导致腰痛,故《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曰:“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矣。”
       髓海不足,二由脱液导致。脱液,《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人之悲泣,皆为髓所化,过之则伤髓,故《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曰:“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肾气为寒邪客之,则髓不生,渐发为骨痹,故《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肾气为热邪犯之,则髓被灼损,渐发为骨痿,故《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肾气为人为耗损,阴阳不和,房事太甚,则精不内守,精、髓、液皆减,重创肾气,肾气失衡,早衰不寿而亡,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液减则伤髓,骨伤则损髓,肾气伤(寒邪客之、热邪犯之、人为耗损)则导致髓液减少;反之,髓衰则骨枯,髓减则肾气虚损。如此恶性循环,皆可导致腰痛,故《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
       总而言之,肾气失衡,是与脏腑之间的生化作用息息相关的,但此种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而是长时间的结果。肾藏精,主水液,是对此关系的经典概括,联系了腰痛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即久病及肾。
       2.2、足少阴经合冲脉、带脉,是联系肾与腰脚的重要通道
       于人体部位论,肾与腰脚同属下焦之范畴,肝肾主下焦,故肾主腰脚。肾主腰脚理论概括了肾脏与经络之间的沟通渠道,用以阐释外邪束表导致腰痛之机理,也是经络受邪,邪入脏腑导致腰痛的关键节点。
       于人体经络循行路径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之经筋、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冲脉,皆与下肢有联系;足太阳经、督脉循行腰背部;足少阳经、阳维脉、阳跷脉循行两侧;足阳明经、足三阴经、阴维脉、阴跷脉、冲脉、任脉,循行于腹部;带脉环绕腰部;阴维脉连通三阴与任脉,而任脉为阴脉之海;阳维脉连通三阳,而督脉为之统帅;阴跷脉交足少阴与足太阳,阳跷脉交会于手足三阳脉;任脉、冲脉、督脉同起于胞中,一源三支,阳明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阳明与冲脉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皆由带脉所束而络于督脉。笔者综合认为,诸多经脉皆与腰痛相关,一是肾与足少阴、足太阳、督脉相连络;二是足少阴与冲脉、任脉、阴跷脉关系密切,特别是与冲脉最为密切;三是冲脉与阳明、带脉、任脉关系最为密切。
       2.2.1、足少阴经、足太阳经、督脉,是联系肾与腰脚的一级体系
       肾与足少阴经是直接相连接的关系,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相交接,直接络于肾,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之端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督脉病之,则脊强腰痛,故《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故晋·王叔和《脉经·卷二·平奇经八脉病》曰:“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
       总之,足少阴经脉与肾直接相连,足太阳经脉、督脉直接与肾脏相络,而足少阴经脉与督脉、足太阳经脉相互连络,形成了一个以肾脏→足少阴经为核心,以足少阴经脉、足太阳经脉、督脉为支脉的网状结构体,是“肾脏→经脉”相互联系的一级体系。
       2.2.2、足少阴经合冲脉、任脉、跷脉,是联系肾与腰脚的二级体系
       足少阴经脉是“肾脏→经脉”一级体系中的核心支脉,与冲脉、任脉、跷脉关系密切,特别是与冲脉关系最为密切。
       冲脉之上行,并于少阴,故《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冲脉之下行,注于少阴之大络,与少阴相并,而合于三阴,故《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少阴之脉动,是足少阴与冲脉相关的结果,故《黄帝内经·灵枢·动输》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足少阴与跷脉关系密切,跷脉病之,会出现睡眠障碍及下肢行走障碍,故《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故西汉·扁鹊《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阴跷为病,阴缓而阳急。”隋·杨上善对此条文阐释得更加直白,其《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经脉第三·阴阳乔脉》曰:“人行健疾,此脉所能,故因名也。”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第一·辨奇经八脉法》曰:“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足之所由也,故曰跷脉焉。”
       足少阴与任脉不是直接关系,但会厌处为少阴与任脉的一个交汇点,二者相互作用机理密切,其关系是通过冲脉与任脉的关系表现出来的,故《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故《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总之,以少阴脉、冲脉、跷脉、任脉为主体,构成了以少阴脉→冲脉为核心,以少阴脉、跷脉、任脉为支脉的联络结构,是“肾脏→经脉”中相互联系的二级体系。
       2.2.3、冲脉合足阳明经、带脉、任脉,是联系肾与腰脚的特别体系
       冲脉为“肾脏→经脉”二级体系的核心部分,其本身即为十二经脉之海,与阳明经合于宗筋,会于气街,故《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此条经文阐明了阳明、冲脉、带脉三者之间的关系,即阳明为水谷之海,冲脉为经脉之海,带脉为周身之束带;带脉本身循行腰部,交会于少阳经脉五枢穴、维道穴,总束诸脉;带脉不引,则足痿不用。
       冲脉、任脉、督脉,皆起于胞中,皆络于带脉,故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五·腰胯疼痛》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
       总之,以冲脉、阳明、带脉、任脉为主体,构成了以任冲→阳明→带脉为核心,以其他经脉为支脉的连络结果,是“肾脏→经脉”中相互联系的三级体系。但,由于带脉主束一身经脉之独特性,故任冲→阳明→带脉又是“肾脏→经脉”中相互联系的特别体系。
       2.2.4、基于经络理论的肾主腰脚理论体系构建
       肾→足少阴→冲脉→阳明→带脉,构成了“肾脏→经脉”体系的主轴,足太阳、督脉、任脉、跷脉为侧翼,其他诸经为连属,从人体经络角度构成了肾主腰脚的生理基础。
       手足三阴三阳之经,内连于脏腑,外以络脉相通,如环无端,相互灌注。肾,受五脏之精气,脏腑之精气盛,肾乃能泻,则经脉满,经脉满方能灌注奇经八脉。脏腑精气不足,则经络之气衰,故无精气供藏于肾;肾无所藏,则不能荣养腰府,故不荣则痛;诸经皆为带脉所束主,经络之气不足,带脉之气亦衰,经络之气与带脉之气争于腰府,必致气机阻滞,故不通则痛。
       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

QQ|Q群②:15859176|Q群①:21483512|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梁平信息网 ( 渝ICP备11003097号

GMT+8, 2024-4-27 13:03 , Processed in 0.129522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