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756|回复: 0

中医经典《脾胃论》学术思想简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4 07: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中医经典《脾胃论》学术思想简述
              首汉伟  副主任医师
李东垣(11801251),名杲,字明之,河北真定(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
《脾胃论》是李东垣于1249年而作,为其主要代表作。
在当时的南宋时期,人们生活在战乱天灾等极不安定的环境下,患病多因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损害脾胃所致,李东垣据此创立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治疗上尤善补脾胃之元气,主张“升阳、泻火”的治疗原则,疗效确切,其理论体系对后世脾胃病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其创制的大量处方被现代医药企业开发为中成药产品,为人类健康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观现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常常饮食失节(饮料、冰冻、辛辣、烟酒、肥腻、甜食、重盐、重油;不定时进餐、饱一餐饥一餐、不食早餐、多吃夜宵等)、劳逸过度(超负荷工作、熬夜、晚起贪睡、贪色纵欲、缺乏锻炼、以车代步等)、心理压力过大(价值取向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导致脾胃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而发病。
一、脾胃与元气论
1、元气的概念
微机检索明清之前的主要中医学典籍,其中提及“元气”次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脾胃论》37次、《内外伤辨惑论》37次、《兰室秘藏》27次。由此可见,明清之前对元气论述最多的医家是李东垣。元气,首见于《难经》,《黄帝内经》中仅言真气而未提及元气。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藏之于肾的肾中精气。李东垣在继承前人论元气的基础上,对元气的理解和论述又有所创新,《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2、元气与脾胃的关系
李东垣认为,保证元气充盛的前提是脾胃无所伤,而后赖于胃气的不断填充而壮盛。《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以上论述可见,李东垣特别重视脾胃功能与元气的关系,强调脾胃之气一旦损伤则元气必伤,从而导致人体发病。
二、脾胃之气机升降论
1、脾胃升降理论
李东垣倡导脾胃升降顺应自然界之升降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位居于人体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人的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而脾胃居于中为其枢纽。如脾胃健运,精气升则上输心肺,进而滋养周身,浊气降则下归于膀胱,传化糟粕,维持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曰:“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如脾胃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就会发生种种病变,《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曰:“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义矣。”
2、脾胃升降与升阳之大法
李东垣在治法上以调节脾胃升降之机为主,根据脾胃的升降理论特点,创造了补中益气汤(现有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有名的方剂,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李东垣在升降问题上,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其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能潜藏,而与此相反,若谷气不升,脾气下流,元气将会匮乏和消沉,此时阴火即可因之上冲而产生各种病证。因此,李东垣的升阳大法,以升发脾之阳气为特点,临床用药上善用升麻、柴胡之类药物,以遂其生升之性,强调升发脾胃之气的重要,从而构成了“土为万物之母”之重要学说,对后世影响巨大。
三、内伤脾胃致百病由生论
内伤脾胃、百病丛生的观点,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代表,亦是补土派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以脾胃立论。脾胃,属五行之中,为中央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古代医家极其重视土在五行中这种承载万物生克制化的中心地位。李东垣认为,就人体脏腑来讲,脾胃之气为人后天之根本,一旦脾胃之气损伤,则百病始生。
《脾胃论》将脾胃之气损伤的病因主要概括为饮食、劳逸、情志等。
1、饮食不节,内伤脾胃
饮食不节制,包括大量长期食用饮料、冰冻、辛辣、烟酒、肥腻、甜食、重盐、重油,不定时进餐、饱一餐饥一餐、不食早餐、多吃夜宵等,从而损伤脾胃功能或导致脾胃器质性损伤,致使多种疾病产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
2、劳逸失度,内伤脾胃
超负荷工作、熬夜、晚起贪睡、贪色纵欲、缺乏锻炼、以车代步等,过度劳累或者过度安逸,导致脾气受损或者壅滞不得疏达,致使多种疾病产生。《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3、喜怒忧恐,内伤脾胃
价值取向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喜怒忧恐情志过激,必伤及脾胃之阴阳二气,致使多种疾病产生。《脾胃论·〈内经〉、仲景所说脾胃》曰:“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4、内伤脾胃,气火失调
由于脾胃气虚,水谷精气不盛,上焦不得行,下脘不得通,中气下陷,而乘于肾,必使火亢之于上。《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意思是说,元气与阴火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元气充沛,则镇守之力强,而相火不妄动,则阴火敛藏于下焦,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则阴火作乱,这就是李东垣首创的“脾胃衰,阴火亢”理论。
四、用药法度论
1、品类多而用量轻
李东垣临床中处方用药的特点是品类多而用量轻,著名方剂补中益气汤共8味药,总重量仅二钱四分至二钱八分。
2、升阳益气,甘温除热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曰:“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甘温除热的功用,主要见于补中益气汤,是从张仲景的建中方发展而来。方中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乃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黄芪、甘草、人参3味除湿热、解除烦热;在升阳气的同时,也注重降浊气,方中陈皮就起到理气而分清浊,行气降气之功用。
3、苦降泻火
李东垣在注重的升阳益气之法的同时,也同样兼顾苦降泻火,创立了著名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如见肾火旺及督、任、冲三脉盛,则用黄柏、知母,酒洗讫,火炒制加之,若分两则临病斟酌,不可久服,恐助阴气而为害也。”
综上所述,李东垣专注于脾胃研究,注重元气,并提出升阳泻火、甘温除热之法,从理论上完善了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从临床实践中拓展了中医学的治则治法,不愧为“金元四大家”之“补土”派鼻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

QQ|Q群②:15859176|Q群①:21483512|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梁平信息网 ( 渝ICP备11003097号

GMT+8, 2024-4-20 13:25 , Processed in 0.12386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