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tang
发表于 2015-11-28 15:33:08
单位上的有固定收入那时候当然不会觉得缺钱
128
发表于 2015-11-28 16:22:16
本帖最后由 128 于 2015-11-28 16:41 编辑
在杭州买了到苏州的船票,一生第一次在运河上坐船,古时没有汽车,最好的交通就是船,人们把土地挖开放上水,在水里行船。流传至今。从杭州一直挖到北京,工程量之大。运河里船如汤锅里下饺子,密密麻麻。来来往往。很多时候就遇上错不开船,船工就在船上跳来跳去,挪船。客船白天根本无法行驶,一般都是在夜间相对船流量较少时段开行,由于运河是在陆地就地挖掘,水面离陆地好像高差很小,有时岸上人随时都可以从船上跳上跳下,。夜晚行船,两岸住家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别有情趣。正是映衬了这句古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了苏州,公司汪叔事先到了参加在苏州的供货会。我去找他。(汪叔是公司前辈,老采购员,就是烟草公司汪洋屋老汉,)我在他身上学习了很多业务知识,尽管是同事,但也是我当之无愧的师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汪叔后来得病在重庆住院,点名要我陪侍他,可见我们师徒还是情深义长的。
会后我们一同去了常州无锡等苏南地区很多地方。后来到了上海。上海大地方,外地人来此住旅馆就很苛刻。正规旅馆,一般都不直接接待旅客,而是要在旅馆介绍处去登记,由他们安排住哪就住哪里。他们把我们安排到现在的浦东新区地界,那时还是比较闭塞荒凉的城郊。最要命的是除了要走个通城,还要过轮渡。搞几个小时,原来还是个浴池兼营的旅社,白天床位供洗澡的顾客用,夜里才能睡觉。我们去了只能休息,不能睡觉,闯他妈的鬼哟。汪叔年纪大了,休息不好怎么行,我叫他先休息到,我再到城区去另找旅社。又过江走过东西南京路,在城市的另一边才找到一家不要介绍处证明的地下室旅社。然后再返回浦东去接汪叔。这样一天就在找旅社的奔波中过去了,别说我们生的笨哈,事实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就是这个样。
上海住了几日,汪叔建议说,他怕冷他走南方,叫我去北方,这样,我们又分手各走各,他去了南方沿海。我就一路北上了。
如意
发表于 2015-11-30 15:14:15
128 发表于 2015-11-28 16:22
在杭州买了到苏州的船票,一生第一次在运河上坐船,古时没有汽车,最好的交通就是船,人们把土地 ...
:time:
128
发表于 2015-12-8 10:46:47
。。。。经南京到合肥,合肥有家自行车厂,我们销售过他们的一款28大杠,后来该厂成了永久自行车厂分厂,一下子身价倍增。原来厂长科长对我们点头哈腰迎来送往。现在去了要见厂长还得预约。么得法,商品经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该厂自行车就是只换个商标而已,其他任何部件原封原样,除了提价外,还由等销生产,变为供不应求。为了得到自行车供货,有次我和经理不远万里扛了两件诗仙太白,一箱皮蛋。去孝敬供销科长,那家伙受宠若惊,战战兢兢偷偷摸摸象作贼一样把我们带到他家去盛情用家宴款待我们。看得出来。这家伙言谈举止感觉劳资一辈子都是别人的孙子,现在居然有人给我送礼了。大有改朝换代从此该坐江山了的自豪感。那时工作上送礼之风还不普及。我们的礼品也是不会白送,得到了一百多辆车的份额,拿回家,公司经理在当官的和县里那些职能部门以及同行亲戚朋友们面前也风光了一把。公司职工也沾了光,得到一张车票。
128
发表于 2015-12-9 12:33:43
本帖最后由 128 于 2015-12-12 12:25 编辑
,,,,,然后经徐州郑州到河南漯河,漯河有家玻璃厂生产热水瓶胆,有次汪叔在该厂定购了一批热水瓶胆,8磅的。真是日大批的角色,一个车皮几千个,有瓶胆就要配瓶壳,瓶塞,瓶壳在重庆塑料八厂配齐,可配瓶塞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八方打听,听马路消息说乐山有这种8磅瓶胆卖,专门到乐山从地区百货公司查到各县百司,终于在井研县找到该司在仓库里堆了若干年准备报废的几大包八磅瓶塞。豆腐盘成了肉价钱。这次到该玻璃厂去是商量瓶胆途损赔偿问题。,,,,,继续北上,之后去了河北的魏县,藁城,石家庄。在华北地区水果行业有魏县苹果藁城梨一说。我在这些地方发过苹果,梨。去看看今年的行情。订下一些意向性的合同。然后坐长途汽车到了山东济南,青岛。乘海船到石岛,威海。从威海一大早到烟台,在路上看见沿途八,九十公里的公路上全是警察和解放军士兵。每百十米就有双岗。逢桥梁隧道更是成群的警察。我想可能是有哪个国家的总统来访嘛。安全工作做得扎实。下午坐车回威海时沿途警察并未撤销。
128
发表于 2015-12-9 13:34:27
快到威海了我们坐的汽车被警察赶下道,开离公路一两百米远的地方呆着。不一会儿,警笛长鸣,一行轿车呼啸而过,之后公路上警察士兵陆续撤去。我们又才回到路上继续前行,这本也没得啥子说头,当晚电视上播出,国家总理**今天到威海视察,我就说,总理好威风啊。人家国家总理可以上街买菜,我们国家怎么就这么怕死呢?
128
发表于 2015-12-11 16:23:18
本帖最后由 128 于 2015-12-12 12:27 编辑
,,,,在烟台乘海船到大连,沈阳。到东北的目的有两个,东北大兴安岭的黑木耳,黑龙江嫩江平原一带的葵花子不错,去看看。另外一直以来都想去到中国最北边的漠河去感受一下北极的味道,寻找北极光的踪迹。祖国的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亲自踏勘在脚下也不枉费自己几年的餐风露宿,酷暑去,风雪来的艰辛。现在想来那时人年轻精力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那时坐火车基本不坐而是过站,不是不坐,而是很少能买到坐票。任何时候赶车了,不管远近买张站票就挤上车。一站几个小时,也觉得是应该的。现在的人怕是没得那种干劲的喲。,,,,到了沈阳兜里还有十几元钱,为不耽误时间还是买了一张去齐齐哈尔的车票。记得是深夜到站,出站后钻进一辆接站旅客的中巴车。到旅社后跟旅社说明自己是公干。没钱了在贵社借宿几天,和外带要佘饭吃。旅社也慷慨仗义。给我安了床位,每顿一荤一素一汤吃起。
128
发表于 2015-12-11 17:44:04
本帖最后由 128 于 2015-12-12 12:29 编辑
接着就给公司拍了电报叫汇款。等款几天好好睡睡觉,放松心情在这北国冰城到处溜溜。这时已是四月份了,时不时还在下雪。这时的齐齐哈尔的春天倒冷不冷,大地都还没从冬眠中苏醒,-除了冬天雪茫茫一片与南方没见过而稀奇外的确也没得啥子可看的风景。过了三四天轻松的日子,怎么还不见家里的汇款,旅社都由每顿的一荤一素一汤改为一素一汤了,到邮局去打长途电话,现在人一天手里拿个手机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一拨或者轻轻一点击,马上就能与你想和谁说话的人通话,可是在那个年代的通讯是个什么样子,你听我给你摆摆。在邮局营业厅登记挂了长话,等了一上午没通,下午我干脆跑到交换机房亲自守到打,一般打到成都就往下就接不走了,成都中转机站只要没销号,他每当有空就给你接一次线,有信号就往下接,没有就放下接其他的,有几次都接到梁平县邮局了,也断了。
128
发表于 2015-12-12 00:46:49
,,,手机往上打字,字小往往是黯到在往上码字,有错别字和或者其他错误,是肯定的,意思到了就可以,莫太认真哈。
128
发表于 2015-12-12 01:16:23
本帖最后由 128 于 2015-12-12 12:20 编辑
,,,,,有次竟然接到了公司办公室,听到电话响起,心情激动,不管谁与我通话我都会感到非常亲切,遗憾的是没有人接电话,一分钟后接线员就会拆线,宣告失败。每天给家里一个电报,也没见回音。到第七天上我已经快疯了。远在万里之外,身无分文。那种状态可想而知。在旅社食堂吃饭自己感觉就像乞丐在马路上要饭吃一样的感觉了。我拟了一份电报,内容是,xxx你狗日整老子,老子回来找你算账。这xxx就是当时一把手的名字。是刚从区乡调来上任的,可能对公司业务不太熟悉,抑或是不满采购员在外自作主张天南地北到处跑不安逸。,故意拖延汇款时间。不管什么原因都使我难了堪。都是不可饶恕的事件。我已经把电报递给了邮局营业员。正在这时,邮局电报室传来消息说有我的电报。内容是请告诉详细收款地址。我能收到电报就能收到钱噻,这些呆子。马上重新回电,加了几个特急特急字样。第二天就收到了电汇款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