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定风波

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排水

    如果说这个洞内的采光把大家引入了一种幻化奇妙的境界,那么它的声响效果则是为这种境界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氛。大雨之后,步入洞内您就会听见“叮咚叮咚”的水声。但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这是古代工匠师把排水工程和艺术造型进行了巧妙结合的缘故。在靠山的右壁上,刻着一条长卧的龙,这条龙的龙身便是窟顶的排水渠道。在龙头下面刻着一位高擎钵盂的老僧。下雨之时,雨水从窟顶的岩隙渗透下来,通过龙身汇向龙头,再通过龙嘴滴入老僧的钵盂内,并发出“叮咚叮咚”的声响。老僧持钵的手臂是镂空的,水通过他镂空的手臂往下流,然后通过石壁上的暗道和大家脚下的水沟排出洞外,形成一个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统,真可谓巧夺天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Re:Re:Re:Re:Re:Re:Re:Re: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正在修缮的千手观音

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这1007只手。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九龙浴太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Re:Re:Re: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下山虎。因当时巴渝地区少见虎,于是虎成熊猫形。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释迦涅槃圣迹图

这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在大佛湾内占据了最显赫的位置。他横卧于佛湾东岩,长达31米,为半身像。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Re:Re:Re:Re:Re:Re:Re: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华严三圣

     这龛造像是大足石刻寓力学、透视学原理于艺术构思的典型范例:

  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地刻出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撑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这样的处理既合符力学原理,又不违背菩萨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的造像规律,同时还获得了宗教的庄严感。

  这三尊造像高达7米,雄伟超越。匠师们刻意将他们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而且身躯前倾二十五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众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般,叫人凡心皆息,祗敬皈命之诚油然而生。菩萨那种威仪奕奕、悲悯无尽的气度得到了充分显示。

 

[此帖子已被 定风波 在 2011-12-8 22:29:18 编辑过]

[此帖子已被 定风波 在 2011-12-8 22:31:19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据《大藏经》言──佛告迦叶:善哉,不饮酒者是我真子,即非凡夫。善饮酒者,或父不识子,或夫不识妻……或姊不识妹,或不识内外眷属……旁边这组雕像便是据以上说法而刻的。

  一为夫不识妻:丈夫喝得酩酊大醉,摇摇晃晃袒胸而归,其妻前去挽扶,他却揪住妻的头发。匠师们把丈夫那种两眼无光,全身乏力,昏蒙蒙的醉鬼形态刻画得非常成功;

  二为父不识子:醉眼惺松的父亲敞怀斜坐于床上,对躬身请安的儿子置之不理,似不相识;

  三为兄不识弟:哥哥醉酒后仰坐于地,对前去掺扶他的弟弟破口大骂;

  四为姊不识妹:姐姐喝醉后步伐蹒跚,妹妹上前掺扶,姐姐头偏一方,推却作不识状。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最后,我要说:在大足,耐心听讲,用心感悟,一定会有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父母恩重经变相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历史中,它一直都是为百姓大众所接受并身体力行的一个道德规范。“孝道德”的推广与延续保证了封建社会几千年东方文明的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第一个把“孝”提高到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伦理观念高度的人是春秋时的孔子,在他看来,“孝”不仅是子女“孝敬”,“无违”父母长辈,而且还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根本所在,因此,“孝”在中国儒家纲常伦理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孔子的《孝经》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颂行天下,以致河南孟津的宋代石棺“二十四孝”线刻图和大足北山的《古文孝经》石碑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龛《报父母恩重经变相》就是以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工匠师以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极为生动地刻画了十组生动逼真的画面,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

  全龛造像的内容以中间一对夫妇“投佛祈求嗣息”拉开序幕,左右各展开五组雕像。(单数排左,双数排右)

  第一组:怀胎守护恩。  一位“转动亦难”的孕妇正坐着保胎,旁边有一侍女端着一碗保胎药在侍候她。表现了母亲怀胎、护胎的精心;

  第二组:临产受苦恩。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苦。孕妇被侍女掺扶着,以手抚肚,咬牙裂嘴作痛苦状,她身下半蹲着一位接生妇,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旁边有一端公手执令牌,口中念念有词,为产妇驱邪。古人常把生日称“母难之期”,可见母亲生孩子之不易;

  第三组:生子忘忧恩 。 “初见婴儿面,双亲点头笑”。这组造像生动地刻出一对夫妇亲密相攀,正喜气洋洋地逗孩子玩耍。此时此刻,一切不如意之事皆抛于脑后,孩子的到来使小家庭充满了无限的温馨乐趣;

  第四组:咽苦吐苦恩 。 母亲吃粗茶淡饭,哺育孩子的却是甘甜的乳汁。吃东西先尝味,好吃的给孩子,难吃的留给自己,表现出母爱的无私;

  第五组:推干就湿恩。孩子晚上尿床了,妈妈正支起身来,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把尿,然后把孩子放在干处,自己睡在孩子尿湿的地方,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的照料;

  第六组:哺育不尽恩。一位丰腴健硕的母亲正无私的袒露着双乳给孩子喂奶。碑文刻有颂词:“不愁脂肉尽,唯恐小儿饥”,把母亲育儿的心情,以及母爱的博大深厚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组:洗濯不尽恩。孩子的洗濯之事大多是落在母亲的肩上,母亲虽每日辛苦搓洗,但只要看看孩子,听听他们稚气活泼的笑声,便觉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了;

  第八组:伪造恶业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为儿女杀猪宰羊热闹地办婚事。按佛教教义所说,杀生是造恶业。父母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

  第九组:远行忆念恩。儿子背着褡袋,扛着伞,告别父母即将远行。父母扶杖送别,千叮咛万嘱咐,依依难舍。老头子显得要稍微理智一点,送儿千里终有一别,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意思是: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儿子的前程要紧,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老伴扭过头来,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捣了老头子一肘子,意思是:你懂什么,儿子不是你生的,你就是不知道心疼!工匠师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表情把他们打刻了上去,生动地再现了慈母那种“意恐迟迟归”的情怀,叫人看了禁不住热泪盈眶。下面的碑文写到: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告诫儿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妈妈依门盼望。这正是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翻版。

  第十组:究竟怜悯恩。“究竟”为极至、最高之意,“怜悯”就是“爱”的意思。佛教不提倡“爱”,因为爱什么就想得到什么,他们认为爱和贪没有区别。他们提倡对世间万物要同情和怜悯。“究竟怜悯”的意思就是最高的爱。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无私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又应该用怎样的孝道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都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享受一下就行了,但佛家认为这并不算尽孝。那么如何才算尽孝呢?这组造像给了我们答案:画面上,老父母横排并坐,儿子跪在他们面前,父亲正指着儿子,神情严肃地进行教育。上有碑文写:百岁惟忧八十儿,不舍作鬼也忧之,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这是原原本本的儒家说教,“色难”出自《论语·为政》中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即“承顺父母颜色,此事为难,故曰色难”。可见,能做到时刻观察父母的脸色,顺承父母的心意来行事,才是对父母最高的“孝”。

  父母历经千辛把儿女养大,并不是只需要儿女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孝敬,孔子曾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以养,不敬何以别乎?”父母更需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慰籍,需要儿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顺承他们的心意行事,在面对他们时能保持和颜悦色。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但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又有多少呢?因此,在造像下面刻有一句“知恩者少,负恩者多”的铭文,感叹“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艺术大师们在这里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过程以写意的雕刻手法,跃然传神于石壁之上,将世间养育儿女的繁琐生活细节提炼为父母对子女的十大恩德,并且每一幅画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情节,使人们在观赏艺术的过程中,回忆生活,在回忆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品味和认识生活,同时也使人们的情感和意志在观赏中得到理性的升华。

  由于这龛造像的世俗性远远超过其宗教属性,从而使得它不仅成为了反映宋代民间家庭生活的精湛艺术品,也成为了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百年的冲撞、依附,发展到相互融合的实物例证。

 

[此帖子已被 定风波 在 2011-12-9 13:37:16 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3: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Re:不能不去感悟的大足石刻

        佛出行,遇一人担着父母乞讨,讨得三饼,二饼给父母,一饼藏于腰间,给父母预备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

QQ|Q群②:15859176|Q群①:21483512|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梁平信息网 ( 渝ICP备11003097号

GMT+8, 2024-11-23 15:34 , Processed in 0.16153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