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寨,坐落在县城西25公里的聚奎镇沙岭村,海拔600米,面积100亩左右。虽然不大,但其经历非凡,一寨变三层,即外寨、内寨、内寨之内寨,普通百姓住在外寨,武装人员和一般人员住内寨,寨主和家族的头面人物则住在内寨之寨。 观音寨大寨门,气势雄伟,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寨门左右侧悬岩顶上的石刻“箭上弦”图像,仍清晰可见。“箭上弦”表示提高警惕,随时作好应敌准备之意。大寨门外的右前方约200米处,有一岩峰矗立,名“小岩寨”,与观音寨成犄角之势。当年小寨上修有炮楼,住有寨丁,是观音寨的前沿哨所。北寨门外30米处,有古井一口,此井不深,但泉水四季不断,是全寨平时饮水的主要水源。古井上端岩上刻有“新龙古井”四个大字,为何取名“新龙古井”呢?据说古时候此地先后有两条龙出蛟,形成两条河沟。先出蛟的老龙,是从老井出来的;后出蛟的是新龙,是从现存的井出蛟的,故称“新龙古井”。 北寨门的上方,有颇为壮观的条石墙,把观音寨横断成两截,前部为外寨,后部为内寨。外寨供团丁、寨丁以及平民百姓居住使用,内寨供寨主以及要人居住使用。内外寨的隔墙,全为石条砌成,高约3米,全长约300米,似小长城。隔墙的右侧,有“新寨门”,是进入内寨的第一道关卡。进门后约百步到“花院子”,是一座走马转角楼。内有戏楼,经常演戏,故又名“同乐堂”,大概是内寨要人的娱乐场所。遗址犹存,但房屋已毁。在花院子附近有水池一口,专供内寨人使用,水池附近又有寨门一处,是进入内寨的第二道关卡。 沿大赛门右侧前进数十米便是观音寺:观音寺已被满清政府下令烧掉了,现今只能看到一此断垣残壁,满清政府这一把火烧出了观音寺的历史价值,烧出了观音寺慷慨悲壮的一页。原来,明末清初,经过错综复杂的残酷战乱,清顺治十六年,梁山县终于正式划入清朝版图。此时明朝在梁山的最末一位姓曾的县官,抱定“忠义不事二朝”的志向,誓不降清,跑到双桂堂拜破山为师当和尚,法名胜幢印铠,破山为了避嫌,便把他送到这座观音寺中隐居起来。当时破山为了保密,自然不能道出真实地名,县官来此后,过着足不出户,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寂生活,不久郁郁寡欢,困死荒寨,死前留有遗言:请积德行善者,将我葬于观音寨最高处,永远看着我大明之美好江山。 清政府得知县官和尚事件的真相后,竟恼羞成怒,下令烧观音寺,铲除县官和尚墓塔,抛尸荒野,观音寨一片凄凉。 明末,抗清名将姚玉麟的众多营盘中就有观音寨,明王朝在梁山的最后一位县官曾某,宁肯困死观音寨也不降清,成为千古佳话。清初以后,它一直为当地一姓孙的家庭所拥有。孙氏是“烟火千家,田产万担”,成为梁山大族。嘉庆初,白莲教兴起,孙氏自然是“劫富济贫”的对象,孙氏家族的头面人物陆续上观音寨避匪。他们之中,或“乐善好施”,或“救国难,向朝廷捐赠银两”,或“办保甲,剿匪有功”而由朝廷奖授七品、六品乃至四品官衔,以及候选县丞、团总等,同时上寨的还有孙家的至亲李氏家族,李家更是朝廷的实职官员,有清廷七品的内阁中书,有五品奉政大夫。总之,孙氏家族,位高权重,富甲一方。观音寨,成为富绅的避风港,地方武装的营盘。因此,观音寨也是有景可赏,人文可品,有史可探的旅游休闲好去处。 内寨后面,有一平台,乃观音寨最高点,左右侧设有炮台,由于地势高,视野开阔,是寨主们休闲、观景之处。放眼四望,金城寨、牛头寨、海椒山、顺天寨近在咫尺,鼓角相闻。梁山城、聚奎场隐约可见。清风徐徐,心旷神怡。 摘自《锦绣梁平》之——寨中有寨观音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