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8841|回复: 0

腰痛的中医学理论阐释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7 0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腰痛的中医学理论阐释之三
         首汉伟  执业医师
       五、秦至唐时期各医家对腰痛的治疗简述
       《黄帝内经》中有关治则的论述十分丰富,《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于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腰为肾之外府,腰痛的本质虽为肾虚所致,但其病变部位并未累及到肾,其主要在腰部的皮肉筋骨、经脉。秦至唐时期各医家,对腰痛的治疗多从病变的层次不同处立论。
       注:不同朝代的计量单位两、分、钱、方寸匕所表示的重量是不同的,本文所有处方,均换算成克。
       1、外伤腰痛方小效宏
       方名:疗䐴腰有血,痛不可忍者方
       来源:晋·范汪《范汪方》,此书佚,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今载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腰痛方三首》,其曰:“䐴腰者,谓卒然损伤于腰而致痛也,此由损血搏于背脊所为,久不已,令人气息乏少,面无颜色,损肾故也。”
       处方:桂心
       用法:粉碎,以白酒调和,敷涂痛处,病人宜卧床休息,多次敷涂,当日必愈。
       方名:疗䐴腰痛方
       来源:同上。
       处方:桑寄生、去心牡丹花、炙鹿茸、桂心各等份
       用法:粉碎,每次1克,每天3次,以黄酒代水服用。
       禁忌:忌生葱、胡荽。
       2、外感腰痛重祛邪
       外感腰痛,多为腰痛病证的早期阶段,一是先有外感,继发腰痛,二是先有肾虚,复感外邪,导致腰痛。
       2.1、寒湿腰痛
       方名:甘姜苓术汤
       来源: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集聚病脉证并治》,其曰:“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处方:甘草、白术各6克、干姜、白茯苓各12
       用法:每天1剂,将药材置于砂锅内加水浸泡30分钟(气温高于20℃浸泡15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20分钟,滤出药汁;待砂锅冷却后再加适量水,连续煎两次;将三次的药汁混合。每天三次,每次服用三分之一,温服。
       禁忌:忌海藻、菘菜、桃子、李子、雀肉、酢物。
       方名:经心录肾着汤
       来源:来源: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肾着汤方二首》
       处方:桂心、杜仲各10克、白术、茯苓各15克、炙甘草、泽泻、怀牛膝、干姜各6
       用法:粉碎,每次1克,黄酒一杯煮沸,去渣温服,每天3次。
       禁忌:忌生葱、桃子、李子雀肉、海藻、菘菜、酢物。
       2.2、风湿腰痛
       方名:独活汤
       来源:来源: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风湿腰痛方四首》,其曰:“劳伤肾气,经络既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故云风湿腰痛。”
       处方:独活、防风、桂心、瓜蒌、干葛各10克、生姜20克、熟地15克、芍药12克、炙甘草、去节麻黄各6
       用法:每天1剂,将药材置于砂锅内加水和黄酒(比例为82)浸泡30分钟(气温高于20℃浸泡15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20分钟,滤出药汁;待砂锅冷却后再加适量水和黄酒,连续煎两次;将三次的药汁混合。每天三次,每次服用三分之一,温服。
       禁忌:忌海藻、生葱、菘菜、芜荑。
       3、补肾而疗本虚
       方名:肾虚腰痛治之方
       来源:东晋·陈延之《小品方·卷五·治肾虚腰痛诸方》,该书又名《经方小品》
       处方:牡丹花(去心)6克、萆薢、白术、桂心各9
       用法:粉碎,每次1克,每天3次,以黄酒代水服用。
       禁忌:忌食生葱、胡荽、桃子、李子、雀肉等。
       方名:治腰痛少气,阴弱寒冷,小便清冷沥滴,阴下湿痒,少腹急,无子息方
       来源:同上。
       处方:炙甘草15克、续断、麦门冬、淮山药、炮附子各3克、干姜2克、棘刺5
       用法:同上。
       禁忌:忌食猪肉、冷水、海藻、菘菜。
       方名:治腰痛,皆积年痛者方
       来源:同上。
       处方:熟地20克、白术、干漆、炙甘草各10克、桂心15
       用法:同上。
       禁忌:忌食桃子、李子、雀肉、生葱、海藻、菘菜、芜荑等。
       方名:陶氏肾气丸
       来源: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肾虚腰痛方七首》
       处方:熟地、续断、人参各15克、萆薢、阿胶各10
       用法:粉碎过筛,制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渐加至20丸,每天2次,以温黄酒代水服用。
       禁忌:忌食芜荑、生冷。
       方名:必效寄生散
       来源:同上。
       处方:桑寄生、炙鹿茸、杜仲各等份
       用法:粉碎,每次1克,每天3次,以黄酒代水服用。
       禁忌:同上。
       4、攻补皆施不离经络
       从前文可知,足少阴经乃肌表联系脏腑的重要枢纽,是肾主腰脚理论的支撑依据。肌表经脉虚损,脏腑之气虚损轻微时,外邪则沿经脉下传到膝脚。攻补皆施,补,乃内补脏腑之气,以充盈经脉之气;攻,乃外祛邪,给邪以出路。
       方名:独活寄生汤
       来源: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方·偏风第四》,其曰:“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处方: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用法:每天1剂,将药材置于砂锅内加水浸泡30分钟(气温高于20℃浸泡15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20分钟,滤出药汁;待砂锅冷却后再加适量水,连续煎两次;将三次的药汁混合。每天三次,每次服用三分之一,温服。
       禁忌:忌冷服药汁。
       方名:集验秦艽散
       来源:唐·王焘《外台秘要·卷十七·腰脚疼痛方三首》,其曰:“疗风冷虚劳,腰脚疼痛诸病,悉主之方。”
       处方:白术30克、秦艽、桔梗、人参、白茯苓各10克、干姜、桂心各12克、防风 、煅牡蛎各15克、制附子、黄芩、杜仲、细辛、炙甘草各6克、椒子4
       用法:粉碎,每次1克,每天2次,以黄酒(加温成温热酒)代水服用。
       禁忌:桃子、李子、生葱、生菜、冷水、雀肉、猪肉。
       5、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疗法和灸法,对经脉疾病导致的腰痛及部分外力作用导致的腰痛疗效显著。
       5.1、针刺法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系统论述了腰痛的针刺之法,下面一一解之。
       注:引文可能和现存《黄帝内经》各版本略有不同,系笔者修订。
       5.1.1、“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足太阳脉自头下延至项,挟脊抵达腰部并贯于臀,过髀枢,下合腘中。邪气客之,感寒则身重,故令人腰痛,痛时牵引项、脊、尻、背,如同背负重物一样。刺委中穴,出血;太阳合肾,水衰于春,故春刺不可见血。
       5.1.2、“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左右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少阳为枢,少阳经循身之侧,邪气客之,则使人腰痛,痛势如同针刺皮肤一样,顺着经脉的动息,使人不可俯仰,不可左右转侧回顾。足少阳脉,绕毛际入缺盆,横入髀厌中,刺膝阳关穴,出血。少阳合肝,木衰于夏,故夏刺不可见血。
       5.1.3、“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阳明经脉从大迎下人迎,入缺盆,邪气客之,则使人腰痛,痛时不能转动回顾;阳明从金化气,如回顾则眼花如有所见东西;阳明从金化气,乃魄虚;肺金虚,则悲;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刺足三里穴三次,出血。阳明合肺,金衰于秋,故秋刺不可见血。
       5.1.4、“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肾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邪气客之,则腰痛,并牵引到脊骨的内廉。刺复溜穴二次,出血。少阴合肾,水衰于春,故春刺不可见血;如春刺出血,必致血虚,则腰痛不易康复。
       5.1.5、“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肝主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别者与太阳、少阳结于腰踝,挟脊。邪之所结,如波陇,致肝病,水寒则木郁,生气不舒,则筋急,故如张**弦,胁腰痛。此腰痛兼少阴之证,刺蠡沟穴。如病人明显多言语或明显沉默不语的,刺三次。
       5.1.6、“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为散行脉,乃膀胱足太阳之脉,缘足太阳脉在背部分为两条支脉,合于腘中,故病机有两条。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一其直者,从颠入络脑,别出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膀胱;二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邪气客之解脉腰痛,牵引到肩部痛,眼睛模糊,常出现遗尿,刺委中穴、委阳穴,出血,待血色由紫黑变红时则停止针刺。
       5.1.7、“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膀胱足太阳经的又一支脉,其从髆左右别出,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此证多兼少阴病,故多恐。邪气客之解脉腰痛,好像有绳子带子捆缚,感觉腰部要断开,宜产生恐惧感,刺委中穴,此处经络结如黍米大小,刺时会有黑血射出,到血色变红时则停止针刺。
       5.1.8、“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同阴之脉,为足少阳之别络,并少阳经,行足外踝五寸,即别走厥阴,并经下络足附。邪气客之同阴之脉,则腰痛,如同小锤在里面敲击,痛感严重,刺阳辅穴,刺三次。
       5.1.9、“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阳维,乃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外侧之足太阳经京门穴,至腨下,合膀胱足太阳经上行。邪气客于阳维脉,则腰痛,痛处的经脉会突然肿起来,刺承山穴。
       5.1.10、“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衡络之脉,乃带脉与太阳经外络,常因双手用力举重或用力提物,或常因肩扛物过重,伤及腰部,横脉阻绝,恶血灌注,导致急性剧烈腰痛,刺委阳穴、殷门穴,出血,各二次。
       5.1.11、“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蹻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会阴之脉,乃任脉、冲脉、督脉之交会处,或因邪气客之,或因外力击打会阴,使人腰痛,痛则出汗,汗干即想饮水,并表现出行动不安的状态,刺承筋穴,三次,外观血络盛满的,可刺出血。注:笔者认为,《黄帝内经》此论错误,因为承筋穴,禁不可刺,刺之必死;外观血络盛满的,也万万不可刺承筋穴,可轻刺外露之络,微微出血即可,即便如此,也需要格外小心。
       5.1.12、“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飞阳之脉,学界解说有二。一说为足太阳经之别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二说为阴维之脉,缘起本条文对应之“阴维之会”。笔者认为,一说正确。足太阳经之别脉,走少阴,少阴之脉连肾肺,肺志悲,肾志恐,邪气客脉,使人腰痛,痛处的经络突然怒胀发肿,并兼有悲恐之状。刺筑宾穴。
       5.1.13、“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昌阳之脉,即阴跷脉足少阴之别,邪气客于脉,使人腰痛。阴跷脉足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上循胸,出缺盆,故牵引致胸部疼痛;又入頄,属目内眦,合太阳、阳跷而上行,病则目不濡,故出现眼睛模糊昏花;少阴与太阳合,故严重者则腰背反折;少阴脉挟舌本,故舌短卷缩,不能言语。刺交信穴,两次。
       5.1.14、“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散脉,足太阴之别脉,循股内入腹中,与少阴、少阳结于腰踝下骨空中。邪气客于脉,使人腰痛,痛时发热,热势严重的,则精神烦扰不得安宁,腰下如同有横木梗阻在里面,因病及少阴,故重者会发生遗尿。此刺地机穴,三次。
       5.1.15、“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肉里之脉,足少阳脉所生,阳维之气脉所发。邪气客于脉,使人腰痛,痛得使人不能咳嗽,因少阳主筋,故咳嗽则筋脉发生痉挛。刺阳辅穴,二次。
       5.1.16、“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腰痛牵引到脊背也痛的,上至头颈牵强不舒,眼睛昏花,欲跌倒,宜针刺太阳郄中出血。腰痛时有寒冷的感觉,宜针刺太阳、阳明经脉。腰痛时有热的感觉,宜针刺厥阴经脉。腰痛时不能俯仰,宜针刺足少阳。腰痛时伴有内热气喘,宜针刺足少阴经,并要刺到郄中出血为止。腰痛时感觉上部寒冷,头项强急,不能回顾,宜针刺足阳明。腰痛时感到上部发热,宜针刺足太阴。腰痛时大便困难,宜针刺足少阴。腰痛时少腹胀满,宜针刺足厥阴。腰痛时,感觉腰如折断,不能俯仰,无法拿举东西,宜针刺足太阳。腰痛时牵引脊骨内侧痛,宜针刺足少阴。腰痛时牵连小腹,引起胁下疼痛,不可以后仰,宜针刺下髎穴,以月落盈亏计算针刺次数,一刺便见效果,左部痛取右部穴,右部痛取左部穴。
       5.2、腧穴选定
       西晋太康三年,皇甫谧著成《针灸甲乙经》,其完善了《黄帝内经》的经络循行路线之腧穴排列、定位、定名,并对针灸方法及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一一论述。对于腰痛针灸治疗方面,该书《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有明确的脉证论述,实现了“言某病主定其穴”。
       5.2.1、督脉穴
       腰痛上寒,实则脊急强,长强主之。
       5.2.2、足太阳经
       少腹痛控睾引腰脊,疝痛,上冲心,腰脊强,溺难黄赤,口干,小肠俞主之。
       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脚痿重,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久坐,膀胱俞主之。
       腰痛不可以俯仰,中膂内俞主之。
       腰足痛而清,善偃,睾跳拳,上主之。
       腰痛怏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先取缺盆,后取尾骶与八髎。
       腰痛,大便难,飧泄,腰尻中寒,中髎主之。
       腰痛脊急,胁下满,少腹坚急,志室主之。
       腰脊痛,恶风,少腹满坚,癃闭下重,不得小便,胞肓主之。
       腰痛骶寒,俯仰急难,阴痛下重,不得小便,秩边主之。
       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胫中燆燆然,申脉主之。
       腰痛不可以举足,跟中踝后痛,脚痿,仆参主之。
       腰痛挟脊至头几几然,目䀮䀮,委中主之(是前刺足太阳中出血者)。
       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恶血归之,殷门主之(是前衡络之脉腰痛者)。
       腰脊痛尻脊股臀阴寒大痛,虚则血动,实则并热痛,痔痛,尻䐈中肿,大便直出,承扶主之。
       5.2.3、足阳明经
       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街。
       5.2.4、足厥阴经
       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
       腰脊相引如解,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羸瘦,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太冲主之。
       腰痛少腹痛,阴包主之。
       5.2.5、足少阳胆经
       腰痛不可以久立俯仰,京门及行间主之。
       腰痛引少腹,居髎主之。
       腰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诸节痛,上下无常,寒热,阳辅主之。
       5.2.6、足太阴经
       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
       5.2.7、足少阴经
       腰痛大便难,涌泉主之。
       腰脊相引如解,实则闭癃,凄凄,腰脊痛宛转,目循循然,嗜卧,口中热,虚则腰痛,寒厥烦心闷,大钟主之。
       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春无见血,若太多,虚不可复。
       5.3、灸法
       对腰痛的温灸治疗,主要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5.3.1、《备急千金要方》之卷十九·肾脏方·腰痛第七
       腰痛不得俯仰者,令患人正立,以竹柱地度至脐,断竹乃以度背脊,灸竹上头处,随年壮。灸讫藏竹,勿令人知。
       腰痛,灸脚跟上横纹中白肉际十壮,良。
        又灸足巨阳七壮,巨阳在外踝下。
       又灸腰目窌七壮,在尻上约左右是。
       又灸八窌及外踝上骨约中。
       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灸七壮。
       5.3.2、《千金翼方》之卷二十七·针灸中·肾病第九
       男子腰脊冷疼,小便白浊,灸脾募百壮。
       第二十二椎,主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灸随年壮,两旁各一寸五分。
       骨髓冷疼,灸上廉七十壮,三里下三寸。
       腰卒痛,去穷脊上一寸,灸七壮。
       肾俞,主五脏虚劳,少腹弦急胀热,灸五十壮,老小损之。若虚冷,可至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6、导引按摩疗法
       导引按摩疗法历史十分悠久,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记载的《导引图》,即为导引之法。《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汉·华佗,首创五禽戏,《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曰:“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魏晋南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引导按摩篇第五》曰:“平旦便转讫,以一长柱杖策腋,垂左脚于床前,徐踞尽势,掣左脚五七,右亦如之,疗脚气疼闷、腰肾间冷气、冷痹及膝冷、脚冷并主之。日夕三掣,弥佳。勿大饱及忍小便。”
       现行导引按摩疗法治疗腰痛的主要文献,集中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
       6.1、腰痛引导疗法总则
       以下条文全引自《诸病源候论·卷之五·腰背病诸候·腰痛候》:
       饭了勿即卧,久成气病,令腰疼痛。大便勿强努,令人腰疼目涩。笑多,即肾转腰痛。人汗次,勿企床悬脚,久成血痹,两足重及腰痛。
       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散适,知气下缘上,始极势,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髆井、肋、腰脊痛闷。
       互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腰极势,然始却跪使急,如似脊内冷气出许,令臂髆痛,痛欲似闷痛,还坐,来去二七。去五脏不和、背痛闷。
       凡人常觉脊强,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髆井向上也。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脊、腰、颈痛。
       长舒两足,足指努向上,两手长舒,手掌相向,手指直舒,仰头努脊,一时极势,满三通。动足相去一尺,手不移处,手掌向外七通。更动足二尺,手向下拓席,极势,三通。去遍身内筋脉虚劳,骨髓痛闷。长舒两足,向身角上,两手捉两足指急搦,心不用力,心气并在足下,手足一时努纵,极势三七。去腨、臂、腰疼、解溪蹙气、日日渐损。
       凡学将息人,先须正坐,并膝头足,初坐,先足指指向对,足跟外扒,坐上少欲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坐上,足指外扒,觉闷痛,渐渐举身似款便,坐足上,待共两坐相似,不痛,始双竖足跟向上,坐上足指并反而向外,每坐常学。去膀胱内冷,面冷风、膝冷、足疼、上气、腰痛,尽自消适也。
       6.2、腰痛不得俯仰引导法治之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之五·腰背病诸候·腰痛不得俯仰候》曰:“伸两脚,两手指着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着,唾血、久疼愈。长伸两脚,以两手捉足五指七通,愈折腰不能低仰也。”
       6.3、湿痹腰痛引导法治之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风湿痹候》曰:“任臂,不息十二通。愈足湿痹不任行,腰脊痹痛。又正卧,叠两手着背下,伸两脚,不息十二通,愈足湿痹,不任行,腰脊痛痹。有偏患者,患左压右足,患右压左足。久行,手亦如足用行,满十方止。又云∶以手摩腹,从足至头,正卧,蜷臂导引,以手持引足住,任臂,闭气不息十二通,以治痹湿不可任,腰脊痛。”
       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

QQ|Q群②:15859176|Q群①:21483512|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梁平信息网 ( 渝ICP备11003097号

GMT+8, 2024-10-8 04:39 , Processed in 0.28910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