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6412|回复: 1

魂魄诸家学说解之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 15: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魂魄诸家学说解之五
             首汉伟  执业医师 国学学者
       5.1.2、对人体正气的“治节”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从肺的这一基本生理功能角度论,“肺主治节”指肺对人体上下表里之气的生成、运行的治理和调节,具体体现在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和运行。
       A、对宗气的治节
       宗气,为人身中至为重要之气,是一种多种精微和合而成的气。
       宗气,起源于先天元气,后天则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所谓水谷精微和自然界清气结合,即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依赖脾之升清而上输于肺,肺接受脾升运输而至的水谷精微,促使其中的一部分与肺吸入的清气在肺中合成为宗气。故《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曰:“此言五脏之脉,资生于胃。而胃气之通于五脏者,乃宗气也。宗气者,胃腑水谷之所生,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行于十二经隧之中,为脏腑经脉之宗,故曰宗气。”
       宗气在人体分布的基本路径,《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论述曰:“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海”, 指膻中,《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证注发微》曰:“所谓宗气者,则流于膻中,为气之海者是也。”“气街”,指气冲穴,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证注发微》曰:“气街,即足阳明胃经之气海穴也。”“息道”,指人体肺气的出入之所,即包括肺、气管、喉管、鼻腔在内的整个呼吸系统。意思是说,宗气积聚于胸中气海,向下则可入注于足阳明胃经之气冲穴中,向上则循呼吸道而行。除了下注于气街,上行于息道之外,宗气也旁入于心脉,以辅助心脏输布血液,故《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曰:“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宗气,作为人身中至关重要的一种气,其具有十大生理功能。
       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宗气是激发、维持、调节肺脏呼吸的根本动力。肺,一张一翕的呼吸运动,固然为肺气所司,但必须接受宗气的主导,故《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故清·吴谦《医宗金鉴》曰:“大气之积于胸中, 司呼吸, 通内外, 周流一身, 顷刻无间之宗气者是也。”故近现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而谓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实赖胸中大气。”
       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宗气积于胸中,在上出于肺以行呼吸的同时,还贯通心脉运行气血,是推动气血运行的根本动力,以维持气血正常运行全身。故《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故民国·张山雷《难经汇注笺正》曰:“心以血为主,赖有大气流行以运用之,乃能鼓荡周旋,无微不至,而心家之全体大用乃备。”
       三是宗心肺而主燮理。宗气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其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实质即宗气是心与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纽带。
       四是汇元气以全生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与宗气构成人体的上下“气海”,是人身诸气的根本,二者在生命活动中相互为用,交汇贯通。宗气根于元气,宗气又推动气血供养元气,维持着元气的旺盛活力,故近现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元气者,禀受先天,为胚胎之根基,故道书尊之曰‘祖气’。大气肇始于先天,而培养于后天,为身体之桢干,故《内经》尊之曰‘宗气’……元气乃其树之根也,大气乃其树之身也……盖人身有两气海,《内经》谓膈上为气海,此后天之气海,所藏者宗气也(即胸中大气)。哲学家以脐下为气海,此先天之气海,所藏者祖气,即元气也。人身之元阳,以元气为体质,元气即以元阳为主宰,诚以其能斡旋全身则为元气,能温暖全身则为元阳,此元阳本于先天,原为先天之君火,以命门之相火为之辅佐者也。”
       五是统诸气而安脏腑。民国·钟泰《荀注订补》曰:“宗者,众也。”从一身之气的流注论,宗气即是众气,是由一身诸气上朝心肺通过心肺的整体气化方式汇聚而成。而一身诸气之所以能汇聚成“海”,起关键作用的是包裹于气海中的心肺二脏所具有的吸引与统摄作用。心肺吸引与统摄诸气的过程,既形成了宗气,又是人体脏腑各安其位、保持恒定的基本条件之一。脾主升清,是保持脏腑处于相对恒定位置而不致下垂的基本条件。心肺对人身诸气的吸摄作用,需通过脾气升清的协助来完成。也就是说,脾气主升支持并推动着一身之气朝向心与肺,心、肺的吸摄作用是脾主升清之力的接续与完善,二者相辅相成。故此,心肺(宗气)与脾(中气)的共同作用,是人体脏腑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保持恒定的基本条件。故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明胸中大气之法》曰:“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 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
       六是运气血而调神机。人身之神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脏腑气机的平衡状态,同时也接受宗气的调节。宗气正常,则神机安定,故《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曰:“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宗气安定神机,是通过其推动气血运行、协调气血关系的途径实现的,故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明胸中大气之法》曰:“人身亦然,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气血是神机活动的物质基础,宗气主持心肺生成气血、运行气血,则是心神安定的首要保证。脑为元神之府,其功能活动由心肾共主,而宗气也参与其中以确保其功能活动的正常。宗气盛才能使气血调畅,贯注于心脑,使心神得养,脑力四维敏捷,故近现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而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所谓上气者,即胸中大气上升于脑中者也……知所谓上气者,即宗气上升之气也。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者,即宗气不能贯心脉以助之上升,则脑中气血皆不足也。”
       七是运气血而调津液。宗气不但运行气血布散至全身,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带动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人体津、液、汗、唾、涕、涎、尿等一切液态物质,其正常分布与代谢,都是在宗气的调控下而完成的。故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卷上》引《撄宁生卮言》曰:“天地非大气鼓,则寒暑不能以时,潮汐不能以讯,霜露冰雪不能以其候;人身非此气鼓,则津液不得行,呼吸不得息,血脉不得流通,糟粕不得传送也。”故近现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大气虽在膈上,实能斡旋全身统摄三焦……”
       八是稳体温而御外邪。卫气的正常循行确保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卫士,故《黄帝内经·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作为诸气之宗的宗气,则发挥着鼓舞与统御营卫之气的作用,故宗气是构建机体防御体系的重要力量。故明·张景岳《类经卷八·经络类》曰:“然营气卫气,无非资借于宗气,故宗气盛则营卫和,宗气衰则营卫弱矣。”故近现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盖人之胸中大气,息息与卫气相关,大气充满于胸中,则饶有吸力,将卫气吸紧,以密护于周身,捍御外感,使不得着体,即或着体,亦止中于卫,而不中于营,此理固显然……气原属阳,胸中大气一虚,不但外卫之气虚不能固摄,其外卫之阳,亦遂因之衰微而不能御寒,是以汗出而且恶寒也。”故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卷上·宗气营气卫气说》曰:“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此气摶于胸中,混混沌沌,人莫得而见其端倪,此其体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营卫的清浊之分、动静之宜、阴阳之变,皆有赖于宗气的主持,故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卷上·宗气营气卫气说》曰:“自夫饮食入胃,其精微之气积于胸中,谓之宗气。宗气会于上焦,即八会之气会于膻中也。惟此宗气、主呼吸而行脉道。于营气,则曰:营气者,乃阴精之气也,即宗气之所统,犹太极之分而为阴也……于卫气,则曰:卫气者,阳精之气也,亦宗气之所统,犹太极之分而为阳也。”
       九是出鼻窍以司嗅觉。宗气分布于上焦,附着于肺以出鼻窍,是人体嗅觉发生的基础,故《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宗气出鼻窍以司嗅觉同时也是心肺体用相关,共同作用的结果,故《脾胃论·卷下·五脏之气交变论》曰:“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盖九窍之用,皆禀长生为近。心,长生于酉,酉者肺,故知臭为心之所用,而闻香臭也。”
       十是明五色以正音声。《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明·张景岳《类经·卷十一·气味类》阐释曰:“心气充则五色修明,肺气充则声音彰着。盖心主血,故华于面。肺主气,故发于声。”宗气主持心肺活动,调理心肺气血关系,人体气血运行、肢体寒温及其活动能力、视听等感觉、言语声音、脉搏节律等,都与宗气盛衰密切相关,故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曰:“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虽然,肺之呼吸需受宗气之主导,但宗气的生成与肾、脾、心、肺密切相关,故肺对宗气同样有治理调节的作用,此即肺对宗气合成与布散的治节。
       由于肺为宗气的生成提供了必需的清气和场所,因此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肺的治节,宗气的合成总能保持与机体的需求相适应。故近现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愚思肺悬胸中,下无透窍,胸中大气,包举肺外,上原不通于喉,亦并不通于咽,而曰出于肺循喉咽,呼则出,吸则入者,盖谓大气能鼓动肺脏使之呼吸,而肺中之气,遂因之出入也。所谓天地之精气常出三入一者,盖谓吸入之气,虽与胸中不相通,实能隔肺膜通过四分之一以养胸中大气,其余三分吐出,即换出脏腑中混浊之气,此气化之妙用也。然此篇专为五味养人而发,故第言饮食能养胸中大气,而实未发明大气之本源。愚尝思之,人未生时,皆由脐呼吸,其胸中原无大气,亦无需乎大气。迨胎气日盛,脐下元气渐充,遂息息上达胸中而为大气。大气渐满,能鼓动肺膜使之呼吸,即脱离母腹,由肺呼吸而通天地之气矣。”
       肺对宗气合成与布散的治节,还体现在肺之肃降助宗气下资元气。五脏与自然界的春、夏、长夏、秋、冬相通,肺与秋季相通应。自然界万物经由秋季的收敛肃降,其精微物质及生机下趋闭藏。人身的精微之物,包括宗气等,也经由肺脏的肃降功能下趋下焦,培补肾精及元气。积于胸中的宗气正是借助肺脏的肃降功能,由上焦下趋,用以下资元气。
       B、对营气的治节
       营气是由水谷精微之精华部分化生,运行于经隧或脉中的气,与由水谷精微之悍烈部分化生而运行于脉外的卫气相对,是一种具有营养全身、充盛经脉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
       营气此生成,《黄帝内经》有两段论述:《灵枢·邪客》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意思是说,营气源于中焦,水谷入胃,通过胃的腐熟分化,分为宗气、津液、糟粕三隧,而营气则是从其中的津液部分经脏腑阳气的蒸腾气化而泌别出来的。营气规律循行于血脉之中,在心火化赤的作用下,可化生为血。此处的糟粕,指在胃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物质,而非排泄废物。此处的津液,并非指全身体液,实则是指水谷于胃中所化生的液体状的营养物,营气即源于此部分津液的进一步蒸腾气化而生。
       营气运行周身,贯五脏络六腑而布散,其运行之道包括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故《黄帝内经·灵枢·营气》曰:营气之道,纳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之端,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行,逆顺之常也。
       营气有生化之功,司代谢之职,其主要功能有五。一是化生卫气,维持营卫的平衡和运行的规律,营引领卫气而使其行有道,卫气常和脉气并行循分肉,它们之间又有顺逆两种方式,但只要营卫相随,即是正常的营卫和。二是在心气化赤作用下营化为血,维持人体血容量。三是滑利血,减少脉道的摩擦,发挥营润的作用。四是气能行血,营气推动血脉的运行,将营养物质运化至相应的脏腑组织。五是发挥经气最终的营养作用,因卫气不循经道浮散在外,只能行布在周,而血脉经络等则把那些比较精厚的荣气,输入生化单位,以营五脏之精,营气在五脏,卫气才能达到五脏,营气在于向人体生命的深层深入,而卫气在于常营布周,维持营的生化环境的正常和稳定。
       肺对营气的治节,即营气运行是在肺主气的推动下,始于肺而终于肝,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若肺之功能失常,治节无权,营气的循经运行必生紊乱。肺为华盖,为五脏之天,其体虚如蜂窠,其性宣发而清肃,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人身气机之枢纽,凡周身脏腑经络之气,皆赖肺金之宣达也。肺潮百脉,通调气血,内溉脏腑,外营皮毛。营气,乃规律循于经脉之中的精专精柔之气,其性属阴,灌溉濡养周身,则必依赖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置最高,犹如宰相辅助君主一样,主通调全身的气机,因此上焦之气机的宣发,从肺起,昼夜循行流注于周身,于子时夜之半时而与卫气大会于手太阴肺经。太阴主内,所以营气循行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循行,而终于足厥阴肝经,至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肺经。
       C、对卫气的治节
       人体卫气,属于人体阳气的一种。与由水谷精微之精专部分化生而行于脉中的营气相对而言,卫气是由水谷精微之悍烈部分化生而运行于脉外的气。
       人体卫气,化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根系于下焦。
       水谷精微与先天精气是卫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其始生于先天,由后天水谷精微不断补充和合而成,故《黄帝内经·素问·五味》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赵晴《存存斋医话稿》论述营卫与水谷之间的关系曰:“营卫之气,出入脏腑,流布经络,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营卫非谷不能充,谷非营卫不能化。是营卫者,生身之大关键。”
       卫气,慓悍滑疾,为水谷精微所化阳气,由中焦之脾胃运布达于上焦,经过上焦(肺)的宣发,布散于皮肤,发挥其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之功能。故,《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曰:“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
       卫气乃阳气之一种,实质是精气之一种。肾藏精,精化气,卫气的循行出入皆在于肾。故,《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卫气的运行,《黄帝内经》有四段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灵枢·卫气行》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笔者认为,读经宜抓纲,卫气的运行规律有二:一是卫气与营气并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伴随营气而行,一阴一阳,相辅相成。二是循行,即卫气按《灵枢·卫气行》所论述的路线,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白天,卫气从足太阳经起始,途经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最后复归足太阳。卫气循六阳经为一周,通过阳跷脉交会足少阴肾经,卫气根于肾,其运行必须依赖肾精的滋养。夜间,卫气经由阳跷脉到达足少阴,从足少阴流注入肾,再入心、肝、肺、脾,并在五脏之间循行。
       维持生命活动与能量代谢是卫气的基本功能,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
       腠理是脏腑气化活动的重要通道与门户,卫气肥腠理、司开合,是维持全身各种功能活动的基础与保障。
       人体在正常状态下,肌肉主持运动,同时产生热量,卫气温分肉、司开合,是人体运动与体温恒定的保障。
       卫气“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具有鼓舞脏腑气化的功能。肺司呼吸、心主血脉、脾胃纳化、肾气蒸化、小肠泌别、大肠传导,均依赖卫气的推动与鼓舞。
       卫气布散周身,固护腠理空窍,发挥卫外之能。肌表皮毛、脏腑官窍为人体与外界相通之门,也是邪气侵袭人体之户,皆由卫气固密。
       概而言之,卫气于人体无处不到,其功能内涉脏腑气化,外关四肢百骸,从水谷腐熟、化生营卫、气血运行、呼吸运动、语言思维、记忆、睡眠、水液代谢、浊气下降、卫外御邪等方面,无一不是卫气功能之所及。劳则气耗,是对卫气因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消耗而减少这一生理机制的概括
       肺气宣发,即是肺对卫气布散的治节。
       卫气敷布周身,必须依赖肺气的宣发,故《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肺宣发卫气,外达腠理皮毛,内至胸腹脏腑,并通过治理调节卫气的内外合理分布,使卫气保持适应机体需要而发挥温煦、御邪、维持体温恒定的作用,其主要体现有二。
       一是顺应四季气候寒热变化,治理调节卫气的布散。依据天人相应之理,四季气候的寒热变化,影响机体的阴阳消长。春夏二季,气候由温转热,机体阳长而阴消,各脏腑器官因阳长而对卫气的温煦依赖也逐步减少。肺,顺应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治理调节,肺增加向外布散卫气,使卫气较多地从皮肤汗孔散泄于外,有效防止体内因气有余而生热的发生,也就是说,春夏季节人体皮肤汗孔大开而散热多。卫气经皮肤散泄的增多,反过来又调节汗孔开多合少,故津液外泄增加而多汗。卫气、津液由皮肤外泄的增加,使皮肤得到充分的滋润,故比秋冬季节更加细腻光滑。秋冬二季,气候由凉转寒,机体阴长而阳消,各脏腑器官因阳消而对卫气的温煦依赖逐步增加,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需要的卫气也相应增多。肺,顺应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治理调节,肺减少卫气向皮肤的布散和外泄,保持体内有充足的卫气,以温煦脏腑器官和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也就是说,秋冬季节皮肤散热少,皮温比春夏略低,四肢末端多欠温或呈冷凉状态。卫气、津液由皮肤外泄的减少,反过来又调节汗孔合多开少,故少汗或无汗,皮肤也因温煦和滋润的欠充分而比春夏干燥粗糙,或出现局部皲裂。
       二是因御驱外邪而治理调节卫气的布散。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形成的六淫邪气,首先从肌表侵害人体。肺,调节增加卫气向肌肤布散,协同皮肤共同组成御邪屏障,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外邪侵入;外邪初入肌表时,肺继续调节增加卫气向肌肤布散,使卫气更多地集聚于体表,以驱邪外出;外邪由口鼻直入内脏,或外邪由肌表侵入脏腑,肺也会调节增加卫气布散于受邪之处,增强局部抗邪之力。肺治节卫气布散功能降低,人体则抗邪能力减弱,易于外感。
       5.1.3、对人体其他脏腑功能及津液代谢的“治节”
       “肺主治节”功能,除了对呼吸、血液循环的治节,广义讲又指肺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包括:对“肝主升发”进行治节,肝气舒而不亢;对“脾主运化”进行治节,水谷精微物质敷布全身;对“肾主纳气”进行治节,呼吸运动平稳、深沉,机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促进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的功能。
       5.1.4、对人体生命节律的“治节”
       “肺主治节”功能,包括掌控生命节律、规律的功能。呼吸均匀有度,心跳节律整齐,排便规律守时,月经盈泄如期,神志昼精夜寐,以及气机升降出入,胃肠满虚交替等,都有赖于肺对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的权衡、节度,致使机体达到“平衡”的状态,这是肺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5.1.5、对人之机体废物的“治节”
       肺的治节功能包括“维持正常”和“消除危害”两个方面。“维持正常”即上述四项所论,“消除危害”即清除妨碍机体正常运行的有害废物,包括:咳嗽排痰、排大小便、生理出汗。
       此五大“治节”,高度概括起来就是魄的概念,即人体固有的生理调节代偿机能、先天的本能、反射及无意识动作等。需注意的是,广义的“治节”功能相当于魄的概念,主要建立在肺主一身之气的基础上;狭义的“治节”概念,则属于魄所主形体范畴内具有调节生命节律的一个具体功能。
       5.2、魂与谋虑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之“谋虑”,考历代单列注解,均非常简略且不深入,如清·高世宗将谋虑解释为运筹揆度,故其《黄帝内经素问直解》曰:“气勇善怒,犹之将军之官,运筹揆度故谋虑由之出焉。”民国·恽铁樵将谋虑简单地解释为肝的病理状态,故其《群经见智录》曰:“肝主怒,拟其似者,故曰将军。怒则复有谋虑,是肝之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虑难曰谋”;东汉·王充《论衡·超奇》曰:“心思为谋”;东周·左丘明《左传·襄公四年》曰:“咨难为谋”。
       笔者认为,要深入研究此“谋虑”,必须结合《黄帝内经》肝主谋虑与胆主决断之肝胆表里关系深入探究。
       《难经》、《黄帝内经》明确阐释了肝藏与胆互为表里的关系。汉·扁鹊《难经三十五难》曰:“胆者,肝之府。”《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曰“……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曰:“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
       后世各医家对肝脏主谋虑和胆主决断的特性和关系做了深入的发展阐释。明·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卷三》曰:“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肝为厥阴,未出于阳,潜发未萌,故主谋虑。”明·吴昆《医方考卷二》曰:“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则火起于肝,不决则火起于胆。”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证注发微卷一》曰:“一阴者即厥阴也。厥阴为里之游部,将军谋虑,所以为独使也。”明·张景岳《类经卷三·藏象类》曰:“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互济,勇敢乃成。”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内经卷》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与胆合,气性相通,故诸谋虑取决于胆。咽胆相应,故咽为使焉。”
       谋虑,属于人心神“任物”活动的范畴。魂,为人心神活动的下意识,与心神最大的区别就是清醒和非清醒。但,并不能认定谋虑就属于人清醒下的意识活动;虑难为谋,人在睡梦中仍可能存有“谋虑”行为。魂与谋虑,皆属于肝,属于“神”的范畴,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即肝中所藏之精。

 楼主| 发表于 2021-8-1 15: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首发梁平论坛,引用和转发,请注明出自“梁平论坛”。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

QQ|Q群②:15859176|Q群①:21483512|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梁平信息网 ( 渝ICP备11003097号

GMT+8, 2024-12-4 01:44 , Processed in 0.11803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