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818|回复: 1

魂魄诸家学说解之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30 00: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魂魄诸家学说解之三
            首汉伟  执业医师 国学学者
       五、医家之魂魄论
      医家之魂魄理论,中医学最高经典《黄帝内经》中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后世诸医家各有深入阐发。
       1、魂魄与精神
       中医学认为,魂和神密切相关,魄和精密切相关,魂魄概念之本质是建立在精神的基础之上的,魂、魄二者皆以先天之精为物质基础,即皆统一于先天之精中,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曰:“以先天生成之体质论,则精生气,气生神;以后天运用之主宰论,则神役气,气役精。”概括了精、气、神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精的论述多处可见,不同条文中以及不同语境下,精代指不同的物质或概念。一是指自然界中清气,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二是指人体正气,如《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三是指水谷之精,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在“精”的基础上产生的,即精是人体的本原,精是一种具有气的功能且含神的物质,形由精化,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故《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句的“精”,阐释者众,明·张景岳认为,精是一种能够化生人形体的物质,即先天之精,也就是生殖之精,故其曰:“盖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因此,《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此条文之“精”,为父精母血和合的先天之精,同本条文“生之来谓之精”中所指的“精”为同一含义。明·张景岳还认为,精和魄之间存在体用关系,即精为体,魄为用,故其《类经》曰:“精为阴中之阴,魄为阴中之阳。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中医学“神”的概念源于古代哲学,是古人对自然界及人体生命现象的认知。中医对神的阐释分为“天神”、“人神”两类,神是神志、知觉、运动等生命现象的主宰和外在表现,它以精和气为基础,由精产生,而且精内含有神。
       天神,一指大自然变幻莫测的现象,故《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二指自然界生命活动的规律,故《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人神,一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故《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曰:“‘神’者,正气也。”二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
       《黄帝内经》中,神的论述多处可见,不同条文中以及不同语境下,神代指不同的物质或概念。一是指修行顿悟后的一种状态,如《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二是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曰:“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三是指“任物之心”基础上的一种思维活动,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此两段经文,均表明了神是确实存在的和可以认识的。《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对于神的异常也有了明确阐释。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之“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句的“神”,阐释者众,明·张景岳认为,神为心神,元神,而魂为心神所化的五神之一;精、神二者,精为阴,神为阳,此处的精为先天之精,与之对应的神就应当为元神,心神;神、魂二者不存在体用关系,但魂统一于心神之中,随神往来于人体。故其曰:“心者,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孰匪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摄生之一》阐释曰:“前两精相搏共成一形,一形之中,灵者谓之神者也,即乃身之微也……精合之时,有神气来托,则知先有,理不虚也。”
       中医学认为,神包含于精之中,神以精为体,先天之精等同于道学元精,并从先天之精的来源论述了精和神之间的关系,故《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摄生之二》阐释曰:“雄雌二灵之别,故曰两神。阴阳二神相得,故谓之薄。和为一质,故曰成形。此先于身生,谓之为精也。”
       唐·杨上善认为,男女因为情欲进而精神及肉体和合产生了先天之精,即神(男女两神)与气(男女肉体、形体)和合生成先天之精,故其《黄帝内经太素·脏腑之一》曰:“雌雄两神相搏,共成一形,先我身生,故谓之精也。”如《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即是从病理状态证明了精伤进而导致神败的结果。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即是阐释了神作为精之用在过度恐惧的状态会消耗精的现象。
       2、魂魄与五神藏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五脏藏神的思想,阐释神是五脏活动的一部分,依附五脏而存,故其《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这是魂魄与五脏关系的论述。五神藏,是魂魄概念具体化的一个标志;神、魂、魄、意、志作为五神,皆属于广义“神”的范畴,五神藏又可称之为五神脏。
       2.1、五神藏概说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故形脏四,神脏五……”形脏,即胃与大肠、小肠、膀胱,藏有形之物;神脏,即心、肝、脾、肺、肾,主藏五脏之神。唐·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阐释五脏藏五神曰:“心藏神,精气之化成也。肺藏魄,精气之匡佐也。肝藏魂,神气之辅弼也。脾藏意,记而不忘者也。肾藏志,专意而不移者也。”神,总统于心,心统帅形神,主宰各脏,此为广义之心神;神,又分属于五脏,有神、魂、魄、意、志五种成分,赖五脏之精以养,主司认知、感官、思维、记忆、情感等活动,此属狭义之神。五脏之间功能密切联系,保证了精神、意识、思维等神志的正常活动。五脏藏精有形属阴,五神无形属阳,潜居于五脏。
       五神脏理论反映的是生命存在的形神一体观,神寓于形体之中,脱离形体则亡,故张景岳《类经》曰:“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治,无形则神无以生。”五脏精气为神的物质基础,神驭气统精对五脏有反向调节作用,故脏为体,神为用,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黄帝内经·灵枢·本脏》曰:“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2.2、魂魄与五脏精
       由上文可知,先天之精是魂魄产生的物质基础。
       精由五脏所藏,故《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故《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学界认为,只有肾藏先天之精,其他四脏藏后天之精。笔者认为,既然先天之精是魂魄产生的物质基础,“肺藏魄,肝藏魂”,魂、魄作为五藏神之一,那么魂魄也是肝肺所藏先天之精所主,且五脏所藏之精还包含先后天两精。此理论创新,笔者简述如下: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故生之来谓之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此两段经文均阐明先天之精是人的整个形体脑髓等化生的基础。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在形成胚胎、发育为脏腑形体官窍之时,  已经寓于其中,所以人出生之后,各脏、腑、形体、官窍之中,已经藏有先天之精。现代西医学,通过干细胞组织研究,认为干细胞作为人体之先天之“精”,再生为人体的各组织部分,此结论与先天之精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属性相符合;干细胞,广泛存在于胚胎、血液、皮肤、肝脏、胃肠道、胰腺等部位,从中医五脏五体理论来看,也间接证明先天之精非肾脏独藏。五脏,分藏五神,后天之精为水谷精微,并不能化为神用,只有先天之精,方能化神。从五脏关系论,五脏对应五行,生命的生、长、收、藏、化,需要五脏的共同参与,其本质上就是肾中先天之精的流转秩序,若先天之精只有肾之藏,而无其他四脏的参与,那么就没有生命的外在体现;后天之精有滋养形体百骸之作用,自然也滋养先天之精,故共同封藏于五脏之中。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血为魂的载体,肝之精藏于血;气为魄的载体,肺之精藏之于气。
       五脏五神,体现了五脏中精、气、神三个层次,在精与神之间必有气化作为枢机,一者精能化气、气能生神,二者神主气、气化精。魂,为五神之一,藏于肝,以肝精为基础,可以调动肝气。魄,为五神之一,藏于肺,为肺精所主,主要作用于肺气。肺主一身之气,故魄所主的范围比魂大。
       2.3、魂、魄在五神中的具体含义
       魂魄作为广义的“神”,支配的对象不一样。魂,支配的对象为人的“梦境”,故《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曰:“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魄,支配的对象为人的形体结构,即与人体固有的生理调节代偿机能、先天的本能、反射及无意识动作有关。明·张景岳论述描述了魂的功能,并进一步细化了魄支配形体的具体内容,故其《类经》曰:“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魂,属于心神活动的高级范畴还是低级范畴,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笔者认为,魂属于心神活动的高级范畴还是低级范畴,就是魂的先后天所属之争。笔者认为,魂,属于心神活动的所有范畴,既属先天,也归后天。《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人出生之初,魂魄就已毕具,但婴儿出生之时没有广泛的与外界接触,并不具备成人复杂的心神活动,故婴儿状态下的魂,属于先天的层次。而后天,“魂”识,作为心神所主导下的五神之一,与营造梦境相关,而梦境内容又和外界接触的相关活动有关。佛家“独影境”理论和中医学魂识理论是高度相似的,佛学唯识宗认为,人出生之时,就已经拥有了认识世间一切的能力,包括独影境在内的所有的不同的意识,取决于六根与不同外境的结合,未结合的意根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低级或高级的心神活动;“独影境”除了为梦境之所主,还主一些精神疾病,或因某些病症而进入昏迷的情况时所产生的千奇百怪的现象(症状)。
       魄,除了概括了人体本能的动作和感觉功能,还包括人体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生理调节代偿功能。也就是说,人体自愈力,即人与生俱来的自我疗能、自我调节能力,也属于魄所主的范畴。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状态的认识,系统地科学地阐释了“魄”所发挥的调节功用,对疾病的诊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魄的这种代偿调和能力,就是中医学阴阳自和、以平为期思想的具体体现,故《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阐释曰:“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其后,汉·张仲景、清·吴谦等大医家各有发挥。以“魄”主代偿调节的思路来理解人体阴阳二气,人体阳气有余,则害阴,故身体发热释放多余能量,并减少汗液排出,此即阴虚发热之理。人体阴气有余,则害阳,故身体汗出,自觉得身寒为泄阴,此即阳虚自汗之理。故《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以“魄”主代偿调节的思路来理解人体五病,噫是“魄”对心气抑制的调节,咳嗽的目的是“魄”为了排除肺中痰液等异物,肝之语为“魄”对肝气能量聚集的释放,大小肠的泄泻是“魄”对肠道湿热的排泄,或是针对其运化功能降低的代偿减负行为。故《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以“魄”主代偿调节的思路来理解人体忧、思二志,忧、思情志会引起人之心系急,进而导致气道约而不利,“魄”则针对性的以“太息”对机体代偿调节。故《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2.4、魂、魄与心神、意志的关系
魂魄与五脏及精神的关系的确立,使得魂魄的具体含义得到进一步阐释。中医学认为,五神,是对人身精神活动不同层次、不同内涵、不同阶段的概括。心神为最高统帅,魂魄、意志都是在心神统领之下进行的各有分工的精神活动。魄是整个五神的基础,五神取决于五脏所藏之精,五脏为五行所生,五神之间也同样遵循五脏五行的运行规律。
       中医学认为,魂,只能针对心神对外界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进而发挥独立的作用,也就是造梦,这就是梦魇、梦游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魂在人非清醒状态下只能营造梦境,而不能直接支配魄,即魂不能直接支配形体动作。
       魂,藏于肝属木,魄,藏于肺属金,依五行生克理论,肺金克制肝木,故肺魄不制肝魂是导致不寐的核心病机,故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方脉不寐合参》曰:“夫胆为清静之府,与肝为运,以肾为源,当其阴阳和则开合得所,动静合宜,昼得干动之功,夜得坤静之义。若有浊气,如火如痰者扰之,则不眠,无清气,若天若日者,举之则多眠,更有肺金魄弱,肝魂无制,寐中而觉神魂飞扬者,更有肝受实邪,疏泄用事,不能敛纳,而致魂归于肝者,更有心阴虚而不能寐者,更有胃不和而卧不安者,更有肾神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躁不安者,以脉条分,焉有不中病情者乎。”
       魂与心神关系,《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学典籍均无论述。笔者认为,一是魂在人体精神活动中的地位,与心神一样皆处于“君”位。二是魂与心神在人体清醒与非清醒状态交替过程中,是遵循营卫运行规律的,对人的心神活动分别主之。《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曰:“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段论述表明,魂所主梦境内容和整个五脏相关,而并非局限于肝脏,魂作为“五神”的范畴,在梦境中有主导五脏精气的能力,这是五神中除心神外其他神所不具备的。卫气运行遵循昼夜规律,并和人之睡眠与清醒状态相关,卫气出“阳蹻”而主外,则人意识清醒,卫气入“阴蹻”而主内,则人进入睡眠状态,营卫的交替运行就是神、魂的交替活动规律。以上认识是基于营卫运行规律与魂所主梦境之间关系的一个推论。三是在心神主导的清醒状态下,魂仍然发挥一些潜在的作用并影响心神。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此两段论述阐释了“意志”与“魂魄”的关系。志意能御精神、收魂魄,处在一个很高的统摄地位,而心为君主之官,意志与心神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意、志、思、虑、智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建立在“心”之“任”物之上,也就是说,心神是所有思维活动的基础,意志是建立在心神之上更高级的心神活动。心主神明,没有心的任物,就没有所谓的意志,所以心神和意志的地位同等重要。魄,支配人的形体结构,是五神的基础,也就是说,心神、魂、意、志等都是建立在魄所支配的形体之上,故意志也是能收魂魄之“魄”的。“魂”,人梦境之所主,作为心神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建立在心任物的基础之上。
       3、血舍魂
       “血舍魂”,出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需解血舍魂,先识肝藏血。
       “肝藏血、血舍魂”,是肝脏的基本生理功能。肝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血舍魂,指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调节的物质基础。
       3.1、肝藏血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曰:“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气血充盈,则百邪外御,病安从来?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血气论》曰:“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曰:“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
       血的生化、储存、循环、供养等功能,依赖于五脏的共同协调作用而实现。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血气论》曰:“心为血之 主,肝为血之藏。”清·唐宗海《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肝为心之母,脾为心之子,心之气血源于脾胃的运化,中焦的司运又赖肝脏的疏泄,居其中的肝则具有藏血功能。
       “肝藏血”,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素问·调经论》曰:“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曰:“肝藏血为荣属阴,肺主气为卫属阳。”明·李梴《医学入门·杂病提纲·内伤》曰:“血乃水谷之精变成,生化于脾,生息于心,藏于肝,布于肺,施于肾,脉络脏腑、耳目手足,资为运用。”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脏象别论》曰:“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
       肝脏,不仅是一个储血器官,更是一个造血器官,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宋·严用和《重辑严氏济生方·妇人门崩漏论治》 曰:“肝为血之府库。”清·张璐认为,水谷精微与肾中精气汇集于肝,在肝中化生血液,其《张氏医通》曰:“经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厘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肝藏血功能不是静止的,其根据人体动静情况的不同,生生不息地发挥着动态调节作用,即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血液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上,发挥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明·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条分》曰:“人身动则血行于诸经,静则血藏于肝脏,故肝为血海。”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曰:“肝于五脏为独使,为将军之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故又与胆同为少阳。而厥阴兼乎少阳之肝,与少阳根乎厥阴之胆,相为表里,是以其脏主春,其德属木,惟其地为血海,故其脏为血脏,其部为血部,而其职主藏血而摄血……清·何梦瑶《医碥·杂症·血》分析曰:“又《经》言人卧则血归于肝。盖言人寤属阳,寐属阴,阳主外而亲上,阴主内而亲下。寤则血属随阳动,外运而亲上;卧则血属阴静,五内而亲下,五脏皆在内,而肝肾居下,为血之所归藏,言肝而肾可该,何则?肝动肾静,动者尚藏,则静者可知,故曰藏受于肝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曰:“肝为藏血之脏。血所以营运周身者,赖冲任带三脉以管领之。而血海胞中,又血所转输归宿之所,肝则司主血海,冲任带三脉,又肝所属。故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清·高秉钧《医学真传·气血》曰:“盖冲任之血,肝所主也。”清·唐宗海《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
       以上论述,可归纳为“肝主冲脉”、“冲主血海”、“冲为十二经之海”。因此,肝藏血、调节血量功能的动态平衡在于肝为血脏、主血海,人静时血归肝,人动时在心气推动下,血液经冲、任、带等脉的转输循行到身体各部,发挥供养作用。
       3.2、血舍魂
       “,指精神或情绪,泛指一切事物的精灵。明·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曰:“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辅弼,故又曰肝为宰相。”
       魂,乃肝之阳气,是机体的一种神志精神活动的表现,由肝所藏。清·唐宗海《血证论》曰:“肝之清阳,即魂气也,故又主藏魂……魂者,阳之精,气之灵也。”清·叶霖在《难经正义·三十四难》曰:“肝藏魂者,魂乃阳之精,气之灵也。人身气为阳,血为阴,阳无阴不附,气无血不留。肝主血而内含阳气,是之谓魂。究魂之根源,则生于坎水之一阳,推魂之功用,则发为干金之元气。不藏于肺而藏于肝者,阳潜于阴也,不藏于肾而藏于肝者,阴出于阳也。昼则魂游目而为视,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
       血液是人体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供应充足,肝藏血功能正常,魂就有所舍,神志活动就有物质保障,故《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故《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曰:“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血证》曰:“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王;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然人之初生,必从精始,精之与血,若乎非类。而丹家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灵物总属阴。由此观之,则凡属水类,无非一六所化。而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故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
       清·黄元御认为,血液有濡养神魂的重要功能,故其《四圣心源·天人解·气血原本》曰:“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1-7-2 11:5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首发梁平论坛,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梁平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

QQ|Q群②:15859176|Q群①:21483512|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梁平信息网 ( 渝ICP备11003097号

GMT+8, 2024-4-23 21:07 , Processed in 0.13038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