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7907|回复: 1

肾为生命之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25 16: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
    肾为生命之本
                   首汉伟  副主任医师 电话13680850560(可搜索加微信)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是中医学界公认的理论。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曰:“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后肝成,木生火而后心成,火生土而后脾成,土生金而后肺成。五脏既成,六腑随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经》曰:借问如何是玄牡?婴儿初生先两肾。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固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都与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肾之精气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笔者创新中医理论认为,肾为生命之本。
       延年益寿是延续高质量的生命存在,巴戟胶囊是有利于延年益寿的补肾上品。
       一、传统中医理论对肾重要性的认识
       “肾”是传统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惰,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曰:“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曰:“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黄帝内经·灵枢·天年》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
       《难经·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内涵实质是肾,“命门”是肾的一个组成部分。后世以此提出了“命门之火主司肾阳”之理论体系。
       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全面系统低论述了临床常见的肾系病症,制定了有效的治法与方药。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孙思邈《千金方》、宋·钱乙《小儿要证直诀》、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对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生理、病理认识逐渐深入,对临床各种常见肾虚病证的辨证施治日益全面完善。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曰:“然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则表明命门所藏的元阴、元阳为人体阴精、阳气的根源。
       明·赵献可著《医贯》,将肾与命门提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位置,立论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是“命门的水火”。“命门的水火”,即“真阴真阳”,也就是“肾阴、肾阳”。赵献可创制了补肾的基本法度:肾阴不足,即命门水不足,以钱乙的六味地黄丸加减投之;肾阳不足,即命门火之不足,以仲景八味肾气丸加减投之。
       二、肾的十八大功能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中精气构成中医学肾功能整体的物质基础。
       1、肾与人体生长发育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主闭藏之主要生理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中,并使其不断充盈,防止其无故流失,为精气在人体内充分发挥正常的生理效应创造必要条件。
        精,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故《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初物质;后天之精,是人体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脏腑生理活动过程中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后天之精的化生,需依赖先天之精的引导和支撑;先天之精的续充,需依赖后天之精的培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惰,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指出了人体生、长、壮、老、亡整个过程与肾中精气盛衰的密切关系。肾中精气旺盛,则小儿发育正常、中青年人显得年轻有朝气,老年长寿;精气不足,则小儿发育迟缓而出现“五迟”、“五软”、身材矮小、智力呆钝,中年人未老先衰,寿命不长。
       临床上,服用巴戟胶囊补养肾中精气,是治疗小儿发育迟缓、中年人未老先衰以及养生延年的基本大法。
       2、肾与人体生殖功能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五脏六腑精气充盈,经脾之运化输布全身,其剩余部分通过肾气的作用,与先天之精相结合,闭藏于肾。身体发育到一定阶段,肾之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精微物质“天癸”,促进机体性腺发育,性器官成熟而具备生育能力,于女子则表现为“月事以时下”,于男子则出现“精气溢泻”。中年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的逐渐衰少,“天癸”也随之衰少而至枯竭,性功能及生殖能力逐渐衰退,形体日趋衰老,步入老年阶段。
       细说一下“天癸”:
       天癸,即“天水”,意为“先天之水”。肾为先天之本,主司元气,天癸必须得到肾气及其他脏腑精气的温煦、滋养才能不断充盈,并随着肾气衰弱而竭止。明·张景岳《质疑录·论天癸非精血》曰:“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真水,在人身是谓元阴,即曰元气。”清·吴谦《医宗金鉴·胎孕之原》曰:“天癸乃父母所赋,先天生身之真气也。精血水谷所化,后天成形之本也。男子二八,先天肾气盛,天癸至,与后天所生之精会合而盈。然男子属阳,阳应日,故精盛而日举也。女子二七,先天肾气实,天癸至,与后天所生之血会合而盛。”明·张景岳《景岳全书·阴阳篇》曰:“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元精元气者,即化生精气之元神也。生气通天,惟赖乎此。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即为之谓。”
       服用巴戟胶囊,能够有效维持体内“天癸”在合理水平内保持相对平衡,于临床来说,男子性功能减退,阳痿、遗精、早泄、不育,女子月经不调,性淡漠、不孕等,服用巴戟胶囊有可靠之良效。
       3、肾与后代遗传
       好种子加好土地加精心培植必出壮苗,人的生殖繁衍也同理。从遗传学角度讲,肾的强弱受先天父母的影响,又直接影响下一代,证明了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曰:“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肾何以为先天之本?盖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水生木而后肝成,木生火而后心成,火生土而后脾成,土生金而后肺成。五脏既成,六腑随之,四肢乃具,百骸乃全。《仙经》曰:借问如何是玄牡?婴儿初生先两肾。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云:安固则昌,绝谷则亡。犹兵家之饷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拟生育小孩的夫妻,内服巴戟胶囊,对改善自身体质、提高怀孕率、改善孕妇孕期健康、产出一个健康宝宝,具有重要意义。
       4、肾与人体水液代谢
       肾为水脏,主水。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曰:“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其在肺、脾、胃、肾、肠、膀胱、三焦的综合作用下完成,但肾起着主宰作用。肾主水的功能通过肾的气化作用而实现,其机理有四:一是津液代谢的动力来源于肾的气化。《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肾,位于下焦,接纳肺通调水道输送来的津液,将清者蒸腾于上并输送到肺及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浊者,则下输膀胱,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二是肺脾气化之根为肾。肾藏精,乃元气化生之源。元气具有激发、促进各脏腑功能的作用。肺对津液的宣发肃降,脾对津液的转化输布,其动力皆源于肾。三是肾为调节尿液排泄以维持机体津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呼吸、汗液分泌、排尿为津液排泄三途径,与肺肾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尿液生成与排泄皆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调控,尿液排泄是机体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其在维持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特别关键的作用,即排除机体必须清除的废浊之液以及人体内剩余水液。当机体摄水量多、天凉少汗、天冷无汗时,体内剩余津液增加,肾通过气化作用,将多余的水分输注膀胱,与废浊之液一同排除体外,此时尿色色淡;当机体摄水量减少或天暑热多汗时,肾有效控制津液排泄,此时尿色浓。肾的之这一作用不仅能维持体内津液的代谢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因汗、吐、泻等因素造成津液丧失过多所致的不良影响。四是膀胱依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方能开合有度。水液经肾的气化,浊者为尿下降于膀胱,由膀胱贮存和排泄,膀胱的贮存与排尿功能却必须依赖于肾的固摄和气化,膀胱才能开合有度。
       病理状态下,肾中精气虚衰,气化功能失常,会直接影响到肺、脾、三焦等脏腑的气化功能,导致肾对津液调控功能发生开合失调的障碍、紊乱,出现尿少、尿闭、水肿、腹水、尿多、尿清长、尿余沥、尿失禁等。故《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临床上,水液代谢异常的疾病,可以服用巴戟胶囊,疗效确切。
       5、肾与呼吸功能
       肾具有摄纳肺气,促进肺吸清呼浊、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肾之阴相互资生,以维持肺肾两脏之阴的充足与协调平衡,确保呼吸顺畅。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曰:“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明确提出咳、喘等症与肾有关。《难经·四难》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阐明呼吸功能与心肺肾有关,而肾与气吸入有关。东汉·张仲景继承发挥了这一学术思想,以补肾法治疗呼吸异常,其《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宋·杨士瀛则首次明确提出“肾主纳气”学说,其《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咳嗽》曰:“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引动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也,当以补骨脂、安胎丸主之,毋徒从事于宁肺。”此学说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后学皆从之、拓之。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喘症论治》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肾主纳气的机制有三:一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与自然界天地上下交感相应。肺为脏腑之华盖,人体之精气以肺之肃降,下纳于肾,肾为脏腑之基,肾之精气须上达于肺,二者相互相成。清·赵晴《存存斋医话稿·卷二》曰:“盖肺统五脏六腑之气而主之,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原上际于肺,肺气亦下归于肾,一气自为升降者也。”二是肾为原气之根,肾通过潜藏于内的原气对肺进行激发、推动、摄纳,和肺一起参与整个呼吸过程,以确保肺有效地呼浊吸清。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原呼吸》曰:“呼吸者,根于原气,不可须臾离也。”三是肾、肺为子母之脏,一主水,一主气,金水相生,水天一所,水气通调,百脉和调,呼吸即顺畅。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水润金。肺阴充足,输精于肾,则肾阴充足;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充足,上资于肺,则肺阴充足。肺肾之阴,相互资生,维持着肺肾两脏之阴的充足与协调平衡,确保呼吸顺畅。
       临床上,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的病人出现呼多吸少、咳嗽、喘息、胸闷、张口抬肩、气不得续等,服用巴戟胶囊,效果良好。
       6、肾与人体消化功能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主要靠脾胃,但也与肾密切相关。
       人体正常消化食物及正常输布水谷精微,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胃健收纳有容有度,二是脾运化功能正常,三是肾阳命门之火温煦脾胃,此三者缺一不可。明·张景岳《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胞络命门辩》曰:“故命门者,为水大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其为故也,正以天地发生之道,终始于下;万物盛衰之理,盈虚在根。故许学士独知补肾,薛立斋每重命门,二贤高见,迥出常人,盖得于王太仆所谓壮水之主,益火之原也。此诚性命之大本,医不知此,尚何足云?故予为申明,用广其义。”宋·严用和《济生方·脾胃虚实论治》曰:“大抵不进饮食,以脾胃之药治之多不效者,亦有谓焉。人之有生,不善摄养,房劳真阳衰虚,坎火不温,不能上蒸脾土,冲和失布,中州不运,是致饮食不进,胸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泄,此皆真火衰虚,不能蒸蕴脾土而然。古人云不如补脾。余谓:补脾不若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开能食矣。”
       命门火衰,脾肾阳虚,则出现慢性腹泻、五更泻、饭后泻等。内服巴戟胶囊,对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系列肠胃病,有确切疗效。
       7、肾与人体心功能
       肾与心的生理关系,中医学界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理论是从阴阳、水火关系逐步发展构建起来的。《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汉·华佗提出坎离(肾心)水火相通之论点,其《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论》曰:“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唐·孙思邈发挥《易经》水火既济与水火未济两卦之卦义,结合中医心肾的五行归属及两脏的生理关系,首次将水火与肾心结合起来,首次提出水火相济之论点,其《千金方·心脏脉论》曰:“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明·周子干首次提出了心肾相交的论点,并对其机制进行了阐释,其《慎斋遗书·阴阳脏腑》曰:“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夫肾属水,火性炎上,如何而降?盖因火中有真阴,故火亦随阴而降至于肾,则生肾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阴真阳也。真阴真阳者,心肾中之真气也。故肾之后天,心之先天也。心之后天,肾之先天也。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六味丸丹皮、茯苓,所以宁心也。地黄、山药,所以实肾也,乃交心肾之法也。”于升降关系论,肾居于下,以上升为顺;心居于上,以下降为和。《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心肾相交是对心肾两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包括水火既济、阴阳互补、精血互化、精神互用四个方面。
       水火既济:心在五行中属火,位居于上属阳;肾在五行中属水,位居于下属阴。心火下降于肾,温煦肾阳,肾水则不寒;肾水上济于心,资助心阴,制约心火使之不亢。水火相交既济,则心、肾两脏的生理功才能处于协调平衡之最佳状态。
       阴阳互补:心阴与心阳之间互根互用,肾阴与肾阳之间互根互用。肾与心之间的阴阳也是互根互用关系,即肾之阴阳能补充心之阴阳,心之阴阳补充肾之阴阳。阴阳互补,则心肾阴阳才能处于充足与协调平衡之最佳状态。
       精血互化:精和血,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二者之间互生互化。肾藏精,心主血,心肾精血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是心肾相交的物质基础。
       精神互用: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脑为元神之府,积精方能全神。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之主宰,神益精。明·戴思恭《推求师意·杂病门·怖》曰:“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治当分阴阳也。心为离火,内阴而外阳;肾为坎水,内阳而外阴。内者是主,外者是用,又主内者五神,外用者五气,是故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凡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承,以安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感于中,阴精走于下。”清·马培之《医略存真》曰:“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也者神之依,如鱼得水。”
       病理变化上,心肾病变可以相互作用影响:心阴不足即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即导致心阴不足,心阴不足即导致心火偏亢,肾阴不足即导致相火偏亢,则发生心肾阴虚火旺之病变,如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为“心肾不交”;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液,则发生阳虚水泛上凌于心之病变,如畏寒、面色㿠白、水肿、尿少、心悸等症,为“水气凌心”;心血不足,血不养神,肾精亏损,脑髓空虚,则发生心肾精血亏虚,神失所养之病变,如健忘、头昏、耳鸣、失眠、多梦等症。
       临床上,治疗上述病症时,内服巴戟胶囊,能显著提高疗效。
       8、肾与人体肝功能
       肾与肝的生理关系,中医学界称为“乙癸同源”,或“肝肾同源”。
       “乙”、“癸”为古历的两个天干符号,天干配五行,甲乙属木,壬癸属水,肝属木肾属水,故将“乙”、“癸”分别作为肝、肾的代名词,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明·李中梓首次提出乙癸同源、肾肝同治之论点,其《医宗必读·乙癸同源论》曰:“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其说维何?盖火分君相。君火者,居于上而主静;相火者,居乎下而主动。君火唯一,心主是也;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泽也,海也,莫非水也,莫非下也,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至于春升,龙不现则雷无声,及其秋降,雷未收则龙不藏。但使龙归海底,必无迅发之雷;但使雷藏泽中,必无飞腾之龙。故曰:肾肝同治。”此论深切揭示了肝肾在生理、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乙癸同源是对肝肾两脏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其包括精血同源、阴阳互补、同寄相火、封藏互用四个方面。
       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肾精充足,化生肝血,故清·张璐《张氏医通·诸血门·诸见血证》曰:“经言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虽有阴阳清浊之分,总由水谷精微所化,其始也混然一区,未厘清浊。得脾气之鼓运,如雾上蒸于肺而为气;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血不泻,归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以养脾,以司运动,以奉生身,莫贵乎此。”封藏于肾中的精气,依赖于肝血滋养而保持充足,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精养肝化血,肝血滋肾化精,二者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同盛同衰,是休戚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同源关系。
       阴阳互补:肝肾之阴相互资生,肝属木,肾属水,水涵则木荣,母实则子壮;肝阴滋补肾阴,母子相生,子奉母健。阴阳能互生,能互制,肝肾之阴充足,相互资生同时,也能制约肝阳使其不偏亢。肝肾阴阳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确保着肝肾阴阳的充足与协调平衡。
       同寄相火:心火,为君火;肝肾之火,为相火。正常生理状态下,君火、相火为人体之阳气,属于少火,蒸腾全身,温暖脏腑,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肝之相火,使血不寒,司气机之升发,尽疏泄之重职;肾之相火,输布一身,使水火得济,以奉生身之本。《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相火论》曰:“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相火为肝肾两脏共同专司,肝肾精血充足,肝肾之阴充盛,则相火得以制约,宁静而守正位于肝肾。
       封藏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统一关系。肝气疏泄,则肾之封藏有权并开合有度;肾之封藏,则制约肝之疏泄太过。肝肾的疏泄与封藏,相反相成,互用互制,从而保证并调节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功能的正常。
       病理变化上,肝肾病变一般都是相互影响,肝肾同病。肾精亏损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则引起肾精亏损,出现头昏、目眩、耳聋、腰膝酸软等肝肾精血不足证;肝阴不足引起肾阴不足而致相火偏亢,肾阴不足也引起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上亢,出现头昏目眩、面红面赤、急躁易怒、失眠、遗精、烦热、盗汗等肝肾阴虚火旺证,为“水不涵木”;肝肾精血不足,或肝肾阴虚火旺,可引起肝主疏泄和肾主封藏关系失调,则出现女子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病证。
       临床上,治疗上述病症时,内服巴戟胶囊,能显著提高疗效。
       9、肾与人体骨骼
       肾与人体骨骼关系密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是肾精及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具体体现。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骨的生长发育,依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故《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骨骼方能坚固有力;肾精不足,骨髓生化无源,不能营养骨骼,即出现小儿囱门迟闭,骨软无力,成年人骨质脆弱,易于骨折、骨疼痛、骨变形、骨质增生等。
       临床上,对于肾精不足之各种骨病,服用巴戟胶囊,效果良好。
       10、肾与人体脑功能
       肾藏精,精生髓。髓分骨髓、脊髓、脑髓,皆由肾精化生。髓聚于骨为骨髓,脊髓上通于脑,脑由髓聚而成。《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肾精是盛衰,不仅影响骨骼的发育,而且也影响到脊髓和脑髓的充盈。肾精充足,髓海得养有余,则思维敏捷,灵巧聪慧,精力充沛;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脑失所养,即出现《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所描述的“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症状。
       内服巴戟胶囊,对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之脑髓不足的失眠、健忘、精神不集中、大脑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力不济、脑外伤后恢复不良等系列脑病,有确切疗效。
       11、肾与人体牙齿
       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舌为肉之余。清·叶桂《外感温热论》曰:“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齿与骨同出一源,也由肾精充养。肾精充足,则小儿牙齿生长适时、强健,成年人牙齿坚固有力,老年人落齿推迟;肾精不足,则小儿齿迟,成年人牙齿易松动,老年人早早落齿。临床诊断温热病时,望查牙齿的润燥及有无光泽,是判断肾精及津液盛衰的重要依据。
       内服巴戟胶囊,对肾精不足之牙病,有确切疗效。
       12、肾与人体腰脊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肾中精气充盛,则腰脊有力,转动轻巧,不易闪腰岔气及腰疼;中青年人如肾精不足,腰失所养,则腰背酸痛、转动迟钝、易闪腰岔气,骨质增生、腰椎盘突出等;人老则骨精亏虚,腰失所养,多发生腰背屈曲、酸痛无力、骨骼变形,身高变矮等。
       内服巴戟胶囊,对肾精不足之腰部疾病,有确切疗效。
       13、肾与人体毛发
       人体毛发(头发、毫毛、腋毛、阴毛)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中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毛发赖血以养,但其生机根源却在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按雌雄性征或粗壮或柔顺,润泽,长速较快,不易脱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毛发为肾之外候,毛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出人体肾精的盛衰状况。
       毛发枯槁、头发早白、头发及阴毛早脱落等,皆为肾精不足所致,内服巴戟胶囊,可以有效改善毛发健康状况。
       14、肾与人体听力
        耳是听觉器官,其听觉灵敏度由肾精、肾气的盛衰所左右。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精、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率高;肾精、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耳鸣、耳聋。临床常以耳的听觉变化,作为判断肾精、肾气盛衰的重要标志。
       听力减退、耳鸣、耳聋等肾精肾气虚衰病变,服用巴戟胶囊,效果显著。
       15、肾与人体二阴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负责人体的排尿、排便、生殖等功能。排尿和生殖前文已表。
       排便,乃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需要肾气的推动和固摄。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肾气不足,津液亏损,水乏舟停,则大便秘结;或肾气不足,固摄无权,则大便失禁,久泄滑脱。《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
       16、肾与人体唾液
       唾液,出于舌下,有润泽口腔、滋润食物、滋养肾精的功能。
       唾液,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唾液源于肾精,咽而不吐,则回滋肾精;多唾久吐,则耗伤肾精。
       吞咽唾液,配合内服巴戟胶囊,能有效填补肾精,延年益寿。
       17、肾与人体情志恐
       恐,是一种恐惧、害怕的情志活动,与肾的关系密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肾藏精而位居下焦,肾精化生的肾气,必须通过中焦上焦,方能布散全身。恐,使精气不但不能上行,反而令气下走,使肾气不能正常的布散,则气机逆乱。
       气机逆乱之症,调治气机同时,内服巴戟胶囊,疗效倍增。
       18、肾与人体卫外功能
       肺主皮毛,外邪犯体,先必侵袭肺脏,故人体的卫外功能由肺负责。
       但是,肾为肺之子,子病及母,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盛,则肺气盛,肺卫外功能正常;肾气虚弱,则导致肺卫外功能不足,容易感受外邪。
       临床上,卫外功能低下,易感外邪者,内服巴戟胶囊,大补肾气,可快速提高人体的卫外功能。
       三、结束语
       总之,中医学的肾功能之多,意义之广,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肾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中占有极其的重要地位,深入进行肾的中医学理论研究与巴戟胶囊临床应用实践研究,是对中医学“肾为先天之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创新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20-9-25 16: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
本文为《补肾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文集》第二篇,首发梁平论坛,转载请注明梁平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

QQ|Q群②:15859176|Q群①:21483512|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梁平信息网 ( 渝ICP备11003097号

GMT+8, 2024-4-17 00:12 , Processed in 0.13069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