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鸟
发表于 2014-1-19 11:41:44
61金城寨
——很多年前,寨就成了梁平的著名果园。后来变成了菜园,待我上来时,他已变成了荒草凄凄的废园。寨上只有一处破败的屋舍,可能是管理果园或菜园的用房
——作为古寨的痕迹已经寥寥,寻遍整个不大的寨顶,只找到点屋基和一个水塘
——倒是寨下的寨墙比较明显和丰厚(有几个工人正在整理寨墙,说政府准备开发这里)
——从这个角度看,金城寨有些“泰坦尼克”味儿
双桂湖
发表于 2014-1-19 11:51:45
这个屋基再过几年都要垮完,
蓝鸟
发表于 2014-1-19 12:17:57
本帖最后由 蓝鸟 于 2014-1-19 12:19 编辑
62佛洞山寺
佛洞山上佛洞古佛洞山位于县城南门外10里左右,在大河坝水库里边,现属梁山镇东山村,在国家级东山森林公园规划区内。它是梁平东山凉风垭下面半坡上突兀而起的一座孤峰,高约400米,像一尾昂首上跃的鲤鱼,头高尾低。山脊像鱼背,峰棱耸起;两边像鱼腹,陡斜难攀;山顶似鱼头,峭壁悬岩,壮大高耸。鱼脊、鱼腹满布灌木藤萝,间杂松柏;头腮部份全是苍松巨柏。佛寺在山顶,殿阁亭台,层层叠叠,依山而建,规模宏大。佛洞山寺庙,是梁平名寺,尤其是古老深邃的佛洞,名闻遐迩,颇富传奇色彩。
佛洞山这座鱼形山峰,是被发源于东山的两条山涧夹成的。左边一条发源于凉风垭;右边一条从善堂沟流出,两条山涧在佛洞山“鱼尾部”汇合后,即流进大河坝水库。要游佛洞山最有情趣的路线,是从水库里边两涧汇合处的“丁字桥”登山。这“丁字桥”是世间罕见的艺术建筑。凉风垭古道是忠梁省道,从县城上凉风垭,过佛洞山下两涧汇合处,有座大板桥,为上佛洞山而在这板桥中间横着架一座板桥直通登山梯道,这就成了有名的“丁字桥”。
上佛洞山的青石梯道有1200步。开始攀登的一段,正是在“鱼尾”脊棱上,笔直险陡,站在下步梯子上,前两步梯子就在你胸口边。两边是陡峭的岩壁,走起来提心吊胆,一步一歇,但也别有情趣。上到半山,石梯拐右,坡度略缓,一直到庙的山门前。庙前一段石梯宽近一丈,整齐美观,庙前两侧对开的山门恰似鱼腮。这一带泥土多砂,苍松巨柏密密匝匝,有的两人牵手也围不住,浓荫蔽日,令人惊叹。进山门是一块宽阔二三十丈的海坝,海坝上面即“鱼头”部份,这里是庙的三重大殿,与大殿相对即海坝后面的鱼颈处有块略微突起的台地,上面是房间较多的望云楼,大概是当年香火旺盛时远道香客的住宿处。
进庙门第一重大殿供的是关羽,二重殿供的是佛祖,第三重供的是玉皇大帝,所以名玉皇顶。三重大殿,一重高于一重,最后一重大殿后面是“广子石”山顶,石多土少,上面生长的柏树虬劲苍老,又别是一番景致。一二两重大殿,两厢都有“书楼”,书楼两边,因地势而建有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房间,原是庙里和尚的生活用房。高山缺水,大殿左侧建有积蓄天然雨水的水池,旁有凉亭,颇为雅致。庙宇建筑宏伟,雕刻精湛,实为梁山名寺。清末民初,这里香火特别旺盛,每当庙会,达县等州县数以百计的队队香客,给庙上送“大烛”,三步一拜,九步一叩,极为肃穆。
深邃的佛洞在“鱼头”右下腭部,出山门沿庙墙前的小路过去,便到了半岩上的洞口。洞口颇大,进洞几丈远有一宽阔几丈的平地,能站几十人,略见光亮。进洞右拐有一小洞,摸黑钻几丈远就是出口,从小路可下到山地。这小洞是山后居民进庙的捷径,山上办农校时,凉风垭那边学生也常从这里进出。
这座庙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日机轰炸梁山初级农职校于1940年3月到1944年秋,曾迁到山上庙中办学。全校6个班、300多师生,全部住下,尚有余房。但没体育活动场所,农校没实验基地,最大问题是没水吃,师生往往一个礼拜不洗脸洗脚,要洗脸洗脚只有下山。但三年多时间,师生仍坚持下来,照样学知识,培养能力。1944年秋才迁到安胜乡黄家院子。
可惜佛洞山的大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官兵耀武扬威,砍光卖光。可惜山上大庙,解放后拆得精光。现在人们上山,除凭吊遗址外,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雀唱鸟鸣,胜景清幽,仍可一洗尘怀。 (桥溪听雨文)——佛洞山寺佛光照
蓝鸟
发表于 2014-1-19 12:26:30
62佛洞山寺
——走近佛洞山
——也可从丁字桥旁农家背后的陡梯石板路上去
郁郁涧底松
发表于 2014-1-19 13:41:07
一不小心就收藏并转发了,啷个办嘛?;P
蓝鸟
发表于 2014-1-19 14:35:40
62佛洞山寺
——山顶就是庙址,历史的遗迹早已掩藏在树草中
——残存的庙门(有点儿圆明园的感觉)
——记得2003年左右,我第一次上山来,看到的梯式屋基还比较完整,有30多尊佛像,均无头,还有一个巨大的将军。后来,多次上来过,只是佛像越来越少。。。可惜,当时我没用相机,连照相的手机豆没用,不然,还可能留下几张有意义的照片。等我想起来整几张时,又所剩无几了,我无语。。。
——还好,还有三块石碑:两块立式,一块扑地(上面是活的历史)。蹲下,细细查看,小心捡起。。。
——还有庙墙屋基石,坐凳,卯柱。。。
蓝鸟
发表于 2014-1-19 15:14:59
62佛洞山寺
——佛洞山之洞:洞不深,盖20余米,内环形,环途有一大石居中,内干燥,动幅需小,免黄尘扬。深处偏左有一低狭处,仅供一人匍匐侧进,胖者难入;入之,旷然,有仗余空间,观壁,有少许记游之迹,览之,亦觉味趣。洞口有二,其一开阔,地有蝙蝠遗屎;其一扁狭,乃山裂之石缝也,进出需侧身,立式。壁外另有一浅洞,仅容一人卧居,形似齐天大圣覆五指山间,试居,开怀。
——山下田园亦觉淡薄,居之甚静
申波儿
发表于 2014-1-21 09:15:10
郁郁涧底松 发表于 2014-1-16 09:42
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寨院有猫儿寨、观音寨、四方寨、大坪寨,以上四寨均有寨墙、寨门和院落!
还有天然寨墙 ...
虎城高升寨不出名,但是保存完好程度不低于猫儿寨的哦,寨墙、寨门、院落均较为完好
郁郁涧底松
发表于 2014-1-21 11:28:52
申波儿 发表于 2014-1-21 09:15
虎城高升寨不出名,但是保存完好程度不低于猫儿寨的哦,寨墙、寨门、院落均较为完好
如有图片更有说服力!
另,好像高升寨是与达县还是大竹共有,是不?
蓝鸟
发表于 2014-1-22 14:56:58
62佛洞山寺(庵)
另:佛洞山别传——传说佛洞山上的庙并不是和尚庙,而是尼姑庵。过去庵里住着些尼姑师傅,因为山上缺水,所以尼姑师傅们都有下山到溪沟打水的义务,尤其是年轻的尼姑师傅。后来,年长的师傅们有时发现有的尼姑打水上山越来越吃力,究查,才知尼姑犯了色戒。。。后来,出一戒令,凡发现有年轻尼姑打水上山吃力者,除庵。
——这里姑且不论传说的真实与否,单就这一戒令而言,确实有点儿一棍子打死的味道,但也实在是想加大惩戒力度而做出的权宜之法(如同今天的“酒席令”,本想打击某部分人的“借机敛财风”,但。。。),只可惜,冤死了一群真心修炼的小尼姑师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