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4256|回复: 2

中医五行哲学概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9 07: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本帖最后由 首汉伟 于 2020-4-19 13:33 编辑

                中医五行哲学概论
                          首汉伟   执业医师  国学学者
       五行学说,是研究五行的内涵、特性、归类及生克乘辱规律,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朴素的唯物辩证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也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系统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经历漫长的时间,渗透到医学领域,与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和实际经验相结合,成为中医学的一种独特思维方法,被后世一直用于阐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点、病理联系以及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系统地指导着疾病诊治、康复、养生。
       一、五行概说
       “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尚书·洪范》曰:“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
       1、五行的含义
       A、指五种基本物质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疏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又称“五材”,《左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B、指五种基本元素
       五行,是相互搀杂而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国语·郑语》曰:“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C、指五大行星
       五行,指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见的辰星(水星)、太白星(金星)、荧惑星(火星)、岁星(木星)、镇星(土星)。此五大行星为运行于宇宙中的精气所化生,其运行规律与四时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汉书·天文志》曰:“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
       D、指六气
       五行,即自然界中的风、火、湿、燥、寒、暑的运行变化,又称“天之五行”,占有不同的方位和时序,是对四时气候变化及其物候变化的抽象而形成的概念。
       E、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
       这是五行的哲学概念,《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2、五行的概念内涵
       A、五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天之五行,是对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物候变化的抽象;地之五行,乃存在于地的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天地五行相互杂合而生万物,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进一步抽象而形成的概念。天地五行皆由宇宙本原之精气所分化,有着共同的生成本原。《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因此,五行是宇宙本原之气所分化,是宇宙万物万象的构成质料和本原,并不是具体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和可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
       B、五行是对五类物质和现象之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达
       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特性,是从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概念。以此为依据,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宇宙中相同性质、相近性质、相似性质的事物和现象分归于五行之中,再把这五种自然物在相互作用中所能体现出来的关系加以提炼、概括,并推演到所有被纳入五行之中的事物和现象之间,从整体层面上考察事物之间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联系,来阐释它们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哲学范畴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不再特指某种自然物,而是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属性,是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所共有的功能性结构模型,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之间的普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特定方式的反映。
       二、五行学说的形成
       五行学说,源于古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历经原始概念的产生、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学说的建立这三个阶段。
       1、四方一位说
       殷商时期,我国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已经认识到农耕畜牧与不同方位来的风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祭祀中对不同方向的风雨进行祈求。考古已经确定,殷商时期甲骨文中有“癸卯,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的卜辞。殷人将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以此为基点来分辨东西南北四方,建立了“四方”观念。甲骨文中,有“东土受年”、“西土受年”、“南土受年”、“北土受年”等卜辞,即为有力证据。
       “河图”,据传为上古伏羲时代由龙马背负出自黄河,其以奇数个白圆为天数属阳,以偶数个黑圆为地数属阴,按上、下、左、右、中五个方位顺序排列,黑白相对,阴阳相合,互生互存,建立了“四方一位”学说。“河图”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十为“成数”,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古人,以坐北面南为正位,即前(上)南后(下)北,左东右西,乃呈现出了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央土的五行格局。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地有四方,东南西北。以五行类比,木居东主春,火居南主夏,金居西主秋,水居北主冬,土居中央主四时长夏。中央,相对于其他四方而言,是一个标位而不是方向,故东南西北为方,中为位,合称为“方位”。中央,连接四方,是四方交通的总枢纽。《管子·四时》曰:“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其德喜嬴,而发出节时……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其德施舍修乐……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其德忧哀、静正、严顺,居不敢淫佚……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其德淳越、温怒、周密。”
       2、五材说
       古人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的功用,确立其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尚书·洪范》疏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3、六府三事说
       《尚书·大禹谟》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唯和。”《左传》曰:“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两书所说的水、火、金、木、土,皆指实体的物质本身,并不具备哲学的抽象概念。
       4、五星说
       我国古代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仅认识到方位风雨对农牧业的影响,而且进一步认识到时间、季节、天体的运行变化对农耕稼穑的作用。其在观察四时气候的变化和天体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水、金、火、木、土五行星。九大行星中,唯此五行星可以肉眼观察到,依次为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镇星,五行星在宇宙中的运行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故称之为五行。《汉书·天文志》曰:“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史记·历书》曰:“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因此,五行是古人观星象定律法的产物,反映了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是四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不再是具体的五大行星。
       5、五种元素说
       随着观察的深入,古人认识到,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自然的基本的物质不但是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必需,而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五种元素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出缤纷多彩的物质世界,具有了抽象的哲学概念。《国语·郑语》曰:“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6、五行排序浅说
       A、“水”为首
       《尚书·洪范》疏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此书把“水”排第一位。古人认为,水为万物生成之源。《管子·水地》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根菀也。”
       B、“木”为首
       除《尚书》外,其后已知的所有著作,皆将“木”排第一位。《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曰:“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亦同此排序阐释五行。五行的如此排序,是古人观察、分析四时气候及物候变化而得出的结论,具有科学合理可验证性。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特性
       五行特性,即对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的表象及性质的直观抽象而形成的理性概念,是分析、归纳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研究、阐释一切事物和现象内部相互联系的依据,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哲学意义。
       《尚书·洪范》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是对五行特性最经典的阐释,后学皆从之用之拓之。
       A、木曰曲直
       “曲直”,即树木的主干挺立向上生长,树枝向上向外曲折舒展生长,枝繁叶茂。故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等特性。
       B、火曰炎上
       “炎上”,即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飘浮于上,光热四散于外。故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等特性,
       C、土爰稼穑
       “稼穑”,即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生长万物的作用,引申为土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等特性。
       D、金曰从革
       “从革”,含有顺从和变革二义。故金有肃杀、收敛、潜降、柔和等特性。
       E、水曰润下
       “润下”,即水能够降热、补水,流动向下,遇物柔顺变形,能动能静。故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
       F、五行寓阴阳
       依据阴阳哲学原理,五行中的任何一行,皆具有阴阳的属性。阴阳为五行之气,五行为阴阳之质。
       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A、归类依据
       中国古代哲学以五行特性为依据,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某种性质和作用特点,与五行特性相类比,把类同于某一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于某一行中,构建了五行系统。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首见于《尚书》。《尚书·洪范》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B、归类方法
       一是以取向比类法将事物和现象直接进行五行归类,即从事物的形与象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征,直接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方法。
       四时配五行:春季草木萌发,蜇虫复醒,生机盎然,与木的特性相类似,故春归属于木;夏季烈日炎炎,地气上腾,生机繁茂,与火的特性相类似,故夏归属于火;长夏多雨,气温高湿度大,最利于谷物等庄稼的灌浆及果实的成熟,是决定农作物收成的最重要时刻,与土的特性相类似,故长夏归属于土;秋季风起叶落,万物萧条,生机潜降,与金的特性相类似,故秋归属于金;冬季严寒,蜇虫深藏,与水的特性相类似,故冬归属于水。
       五脏配五行:肝喜舒展条达而主升,故归属于木;心推动血液运行,温养全身,故归属于火;脾主运化,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故归属于土;肺主肃降而喜清洁,故归属于金;肾主宰水液代谢而藏精,故归属于水。
       二是以推演络绎法将事物和现象间接进行五行归类,即根据已知的某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的五行属性的方法。自然界的五化、五音、五色、五味,以及人体的五脏、五体、五官、五液、五志等的五行属性,都是以此方法推演的。
       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五行归属,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征象,进行了有机联系,构建了人体内外环境相联系的五行系统,确立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二是将五行的内涵作了扩充,使五行进变为联结宇宙万物并表述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个宇宙万物共有的功能性模型。
       3、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的相生相克,即五行之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变化,从而维系五行系统的平衡稳定,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A、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的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依次递相资生,往复不休。
       五行相克,是古人对季节气候的变化顺序进行分析总结而得出的认识。《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曰:“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中医学,也采用这一相生次序来阐释人体中脏腑之间的依次递相资生关系。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类经·运气类》曰:“天一生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无端。水为木之化元,木为火之化元,火为土之化元,土为金之化元,金为水之化元,亦运化无穷也。”
       五行之间的递相化生,如母子之间的代代相继。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八十一难经·十八难》曰“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五行相生,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助长、促进。
       B、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即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递相制约和克制,循环不止。
       五行相克及其次序,源于古人在观察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自然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直观而朴素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四时气候“相胜”认识的反映。《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4、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五行的制化与胜复,即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联系以及有胜则有复的调节机制。
       A、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即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五行之内的协调和稳定。
       五行之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在协调稳定下的变化发展;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事物才能生化不息。《类经图翼·运气上》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这是五行的制化规律。五行的循环制化: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五行之中,一行过于亢盛,必然接着有另一行来克制它,从而出现五行之间新的协调和稳定。
       五行之中的任何一行都受着整体调节,而其本身的变化也影响着整体。五行的这种循环反馈调节模式,表达了五行系统在运动中维持着整体稳定协调的机制,一旦机制失调,则出现亢害或不及的变化,于自然界表现为气候的异常变化,于人体表现为疾病状态。
       B、五行复胜
       五行复胜,源自中医运气学,即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或相对亢盛,引起其所不胜行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系统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五行中某一行之气太过,即为绝对偏盛胜气;某一行不足而致其所不胜行相对偏盛,即为相对偏盛胜气。先出现胜气,则必有复气产生,对胜气进行“报复”,使胜气复平。
       胜气与复气对应行:胜气为木行,复气为金行;胜气为火行,复气为水行;胜气为土行,复气为木行;胜气为金行,复气为火行;胜气为水行,复气为土行;按照五行相克次序依次制约。
       五行复胜,中医学又称之为“子复母仇”。复气,其实也是其所胜行之子行,复气之母行受其胜气所害,复气制约胜气,为母复仇。《类经·运气上》曰:“自其胜复者言,则凡有所胜,必有所败;有所败,必有所复。母之败也,子必救之。如水之太过,火受伤矣,水之子土,出而制焉;火之太过,金受伤矣,金之子水,出而制焉;金之太过,木受伤矣,木之子火,出而制焉;木之太过,土受伤矣,土之子金,出而制焉;土之太过,水受伤矣,水之子木,出而制焉。”
       五行复胜,子复母仇,是五行系统内部出现不协调时,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反馈调节机制。
       5、五行的相乘与相侮
       五行的相乘与相侮,属于五行的异常克制现象,即五行之间正常的相克关系被破坏并自我调节机制失常。
       A、五行相乘
       相乘,即乘虚侵袭。五行相乘,即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克制和制约。
       五行相乘的相乘次序和相克的次序相同: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之中,所不胜行过于亢盛,因而对其所胜行的制约太过,使其虚弱。
       五行之中,所胜行过于虚弱,其所不胜行则相对偏亢,故所胜行也受到其所不胜行的加倍的制约而出现相乘。
       五行之中,既有所不胜行的过于亢盛,又有其所胜行的虚弱不足,两者之间力量的差距拉大,则出现较严重的相乘。
       B、五行相侮
       相侮,即恃强凌弱。五行相侮,即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行的反向制约。
       五行相侮,即五行之间的反向克制,相侮的次序和相乘的次序相反: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五行之中,所胜行过于亢盛,不仅不受其所不胜行的制约,反而反向制约其所不胜行,出现相侮。
       五行之中,所不胜行虚弱不足,而其所胜行则相对偏亢,所不胜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向克制,出现相侮。
       五行之中,所胜行过于亢盛,又有其所不胜行虚弱不足,两者之间力量的差距拉大,则出现较严重的相侮。
       C、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相乘与相侮,都属于不正常的相克现象。其两者的联系在于,发生相乘时,有时可能同时出现相侮;发生相侮时,有时可能同时出现相乘。两者的区别在于,相乘是按照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则是与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异常。五行相乘与相侮可以用于解释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也可以用于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6、母子相及
       A、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即五行在的某一行失常,影响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的变化。
       母行虚弱不足,累及其子行也不足,从而母子两行皆虚,即所谓“母令子虚”。
       母行过于亢盛,引起子行也亢盛,母子双亢。
       B、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即五行在的某一行失常,影响其母行,导致子母两行皆异常的变化。
       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也亢盛,子母双亢,即所谓“母令子实”。
       子行亢盛,反夺母行,导致母行虚衰,即所谓“子盗母气”。
       子行虚弱不足,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也不足。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应用于中医学,以五行特性来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和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学体系,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运动规律来阐释脏腑之间的关系,以生克关系的失常来分析和阐释脏腑病理状态下的相互影响。
       1、阐释人体生理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用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演绎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统一性的认识,构筑了中医学的整体观。
       A、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归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类比五脏的功能特点。
       木性“曲直”,升发、生长、伸展、柔和、屈曲,肝禀性喜条达、舒畅、柔和、滋润,故肝属木。
       火性“炎上”,温暖、兴奋、向上、向外发越,心搏动不息以维持人体体温确保生命存在,故心属火。
       土性“稼穑”,能培育庄稼,长养万物,所谓“土为万物之母”,脾胃居中焦,腐熟、运化水谷精微,以确保人的生命活动,故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而主升,胃为阳土而主降。
       金性“从革”,顺从、肃杀、敛降、变革、成形,肺肃降、宣发,故肺属金。
       水性“润下”,滋润、寒凉、静谧、闭藏,肾藏精、主水、纳气,故肾属水。
       B、演绎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情志的联系
       五行学说以五脏为中心,演绎人体脏、腑、五体、五窍、五液、五志等的五行属性,并将它们分别归属于五个系统中,构建成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阐释每一个系统中的脏与腑、体、窍、液、志等的内在联系。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C、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以相生规律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以相克规律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五行学说以相生规律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引文见上“B、演绎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情志的联系”):
       “肝生筋,筋生心”,即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主疏泄以助心行血。
       “心生血,血生脾”,即火生土,心之阳气温暖脾阳,以助脾运化。
       “脾生肉,肉生肺”,即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于肺,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合和为宗气。
       “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即金生水,肺的精微之气下行以滋养肾精,并助肾纳气。
       “肾生骨髓,髓生肝”,即水生木,肾精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制约肝阳,防止肝阳上亢。
       以相克规律阐释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其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主,制约、抑制的意思。水克火,肾阴上济心阴,协同心阴抑制心阳,以防心火过亢,故肾为心之主。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火克金,心火温煦肺阳,推动呼吸,以防肺过寒,故心为肺之主。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气的升发上腾太过,故肺为肝之主。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木克土,肝气升发正常,疏泄条达,可促进脾胃的运化,防其壅滞,故肝为脾之主。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土克水,脾气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故脾为肾之主。
       五脏各种的功能,既相互资生,又均受其所不胜行的制约而防其太过,皆在这种资生与制约调节的双重机制中维持其自身的稳定与协调。
       D、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情志等分归于无形,构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又将自然环境中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味、五色、五谷、五畜、五果等皆分归于五行,以阐释同一行事物或现象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的联系,体现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表达了“天人相应”的整体哲学观。
       《黄帝内经》论述事物或现象的五行配属:
       五行:木、火、土、金、水
       方位: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气候:风、热、湿、燥、寒
       星宿: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晨星
       生数:三、二、五、四、一
       成数:八、七、十、九、六
       天干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二:丁壬、戊癸、甲己、乙庚、丙辛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一:青、赤、黄、白、黑
       五色二:苍、赤、黄、白、黑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化一:生、长、化、收、藏
       五化二:生荣、蕃茂、丰满、坚敛、凝坚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畜:犬、羊、牛、鸡、猪
       五谷:麻、麦、稷、稻、豆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窍:目、舌、口、鼻、耳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动:握、忧、哕、咳、栗
       E、阐释人体的体质类型
       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形神合一。运用五行特性和相互关系来分析总结人体肤色、形体、举止、性格等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与四时气候的适应特点,可以将人划分为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阳经的上下左右、气血多寡之差异,可以将每一基本类型再推演成五种亚型,即二十五种体质类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二十五人》曰:“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大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矧,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大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大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大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广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黄帝内经》在这种五行体质分类法,高度概括了人体生理、心理的特征差异规律,归纳了人的外在体貌和地域、时令的关系,成为后世中医体质学说和中医养生学说的形成发展的理论依据。
       2、阐释人体病理变化
       五行学说用于阐释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一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的归类演绎,将自然界的四时六气与人体内的脏腑建立天人相通应的联系,以论述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内的脏腑;二是以五行生克关系的失常论述疾病的传变规律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A、阐释人体五脏病变的易发季节
       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人体内的脏腑、形体、官窍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则建立了四时六气与人体五脏的通应联系。
       五脏分主四时(加长夏为五时),外应四时的不同主气,即:肝主于春,心主于夏,脾主于长夏,肺主于秋,肾主于冬。《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五脏在其所主季节,当其令,易于受病邪的侵袭而发病,即:春多发肝病,夏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病,秋多发肺病,冬多发肾病。《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注:如不是当令之脏受邪气侵袭,一般也传至当令之脏而使其发病。
       B、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脏的功能因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而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脏的功能的正常发挥,必然受到其他四脏的资助或制约,反之则必然影响其他四脏而导致其发病。
       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一是相生关系的传变,即母子相及;二是相克关系的传变,即乘与侮。
       ①肝病的传变
       母病及子:即肝病及心。肝血亏虚,不能滋养心血,则心肝血虚,即“木不生火”,虚证;肝火亢盛,引动心火,则心肝火旺,即母盛致子实,实证。
       子病及母:即肝病及肾。肝火亢盛,下劫肾阴,致肾阴亏虚,为“子盗母气”;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日久及肾,耗损肾阴,致肝阳上亢,为“水不涵木”;肝血亏虚,不能充养肾精,致肝肾精血亏虚,多引发闭经或不孕;肝阳虚衰,不能温煦肝脉及胞宫,日久损及肾阳,致肾阳同衰,则下焦虚寒,多引发宫寒不孕。
       肝病乘脾:肝气上逆或肝气郁结,乘脾犯胃,致脾胃气机升降异常,则出现肝脾不和证或肝气犯胃证,为“木旺乘土”;脾胃虚弱在先,肝气亢逆或肝气郁结在后,则出现肝胃不和证或肝脾不和证,为“土虚木乘”。
       肝病侮肺:肝气郁结,久而化火上炎,或肝气上逆亢而化火上炎,左升太过,耗伤肺阴,右降不及,则出现肝火犯肺证,为“木火刑金”,又称“木亢侮金”;肺阴亏虚在先,肝火上炎在后,则出现肺阴虚而肝火旺之症,为“金虚木侮”。
       ②心病的传变
        母病及子:即心病及脾。心血亏虚,不能滋养脾胃,或心阳衰虚,不能温暖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出现腹胀泄泻,为“火不生土”。
       子病及母:即心病及肝。心血亏虚,不能滋养肝血,致心肝血虚,则出现心肝两虚证,为“子不养母”;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致心肝火旺,为“子能令母实”。
       心病乘肺:心火亢盛,燔灼肺脏,耗伤肺阴,致肺热壅盛,宣降失常,或致肺阴亏虚,肺气不降,则出现系列咳证,为“火盛乘金”;先有肺阴不足,后又被亢盛之心火灼耗,则出现比较严重的系列咳证,为“金虚火乘”。
       心病侮肾:心火亢盛,耗伤心阴,日久累及肾阴,致肾阴不足,则出现肾阴虚证,为“火盛侮水”;肾阴不足,不能制约心火而致心火亢盛,心火亢盛又下耗肾阴,则出现“北虚南实”之上实下虚证,为“水虚火侮”。
       ③脾病的传变
       母病及子:即脾病及肺。脾病则“生气之源”异常,输肺无力,肺宗气合成不足,致肺气同虚,则出现脾肺气虚证,为“土不生金”;脾气运化失职而痰饮水湿内生,痰饮蕴积于肺,致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异常,则出现呼吸不利、咳喘并作之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即源于此。
       子病及母:即脾病及心。脾为血液生化之源,脾病则不能为生化血液提供充足的水谷精微及造血动力,致血液生化不足,则出现心血不充等虚证,为“子不养母”。
       脾病乘肾:一般不出现脾气过亢。
       脾病侮肝:脾运湿,湿困脾,脾运化失常则生湿,湿盛则困遏脾气,脾气升举能力下降,致肝的疏泄升发功能异常,则出现肝气郁滞,为“土壅侮木”,又称“土壅木郁”。
       ④肺病的传变
       母病及子:即肺病及肾。肺输布津液以滋养肾精,肺之津液不足,致肾精亏虚;肺主宗气的生成和布散,宗气虚衰则不能培育肾元,致肾元气不充;肺肾阴气相互资生,肺阴不足日久,致肾阴亏虚;肺之阳气以肾阳为根,肺阳虚衰日久,致肾阳虚衰。皆为“金不生水”。
       子病及母:即肺病及脾。肺病咳喘日久则伤气,肺气虚衰,致脾气不足。
       肺病乘肝:肺病咳喘日久,累及胸胁,致肝气不舒,则出现胸胁牵引疼痛;肺病清肃太过,抑制肝气的升发舒展,情志抑制太过,则出现善太息等症。
       肺病侮心:肺邪热壅盛,脉流博急,影响心脏的搏动,则出现心悸气喘;肺阳虚水饮内停,呼吸不利,影响心阳的温煦推动功能,则出现心阳虚衰。
       ⑤肾病的传变
       母病及子:即肾病及肝。肝肾精血同源,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肝血,致肝血也虚,则出现肝肾精血亏虚之症;肾阴亏虚,不能资养肝阴以共同制约肝阳,肝阳升浮无制,则出现肝阳上亢之症,为“水不涵木”;肾阳虚衰,不能资助肝阳共同温暖肝脉及宫胞,致肝脉寒滞,则出现宫寒、不孕。
       子病及母:即肾病及肺。肾精为五脏所藏精气之源泉,肾精亏虚,不能滋养肺之精津,致肺肾精津亏虚,则出现皮肤毛发不荣;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衰,不能资助肺阳,致肺肾阳气虚衰,则出现虚寒内生,或致体内水饮不化,出现痰饮水肿;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致肺肾阴气亏虚,则出现虚热虚火内生。
       肾病乘心:肾阴亏虚,不能制约肾阳而导致相火上炎,继而耗伤心阴,引动心火,出现君相二火并炎之症,为“水亏火旺”;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而导致水饮内停,继而水饮上泛凌心,损伤心阳,致心肾阳虚,虚寒内生,则出现下肢水肿或全身水肿,为“水气凌心”;心阳虚衰在先,而致水寒上凌,则称为“火衰水乘”。
      肾病侮脾: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肾水泛滥,影响脾阳的运化水液功能,致脾肾阳虚,则出现水饮内停证,为“水盛侮土”;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液,反致肾水泛滥又作用于脾,出现水饮内停证,为“土虚水侮”。
       3、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行学说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是以五行的推演归类分析四诊所掌握的资料,以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来推判病情和初判预后。
       A、指导四诊
       运用五行学说指导四诊,即以色脉等的五行演绎归类和五行的生克乘侮理模式来对四诊收集的病证资料进行分析和推断,以明确病在何脏何腑。《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
       B、推断病情
       运用五行学说推断病情,即根据五色之间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判断疾病的预后。
       古代医家以面部色泽的变化推断病情的轻重,最系统的阐述是《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其曰:“天有五气,食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肥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为常。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通过色诊和脉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为色脉合诊。《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能合脉者,可以万全。”与五行的生克运动规律结合在一起的色脉合诊,能诊断病势的轻重和推测疾病的预后。《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曰:“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4、指导疾病的治疗
       A、指导脏腑用药
       五行学说将五脏和药物的五色、五味分归于五行,以此为依据指导用药。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B、控制疾病的传变
       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行乘侮发生的规律。于人体疾病而言,五脏中的某一脏亢盛有余,则乘其所胜之脏而侮其所不胜之脏,即所谓的“传”;五脏中的某一脏虚弱不足,则要接受来自其所不胜之脏和所胜之脏的传变,即所谓的“受”。要有效控制五脏病变的传变和发展,宜根据五脏病证的母子相及和乘侮等传变规律,及早做好阻止病证传变的措施。
       C、确定治疗原则与方法
       依据五行学说理论,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子相及和乘侮,治疗原则就是抑强扶弱。
       ①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疾病的传变规律是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治疗原则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补母,不管是母病及子的母子两脏皆虚,还是子病及母的子母两脏皆虚,以及单纯的子脏亏虚,皆可用补母的方法治疗之。
       泻子,不管是子病及母的子母两脏皆实,还是母病及子的母子两脏皆实,以及单纯的母脏亢盛,皆可用泻子的方法治疗之。
       ②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其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抑扶兼施。
       抑强,五脏中的某一脏过于亢盛有余,而对其所胜脏乘之,对其所不胜脏侮之,则抑制该脏。
       扶弱,五脏中的某一脏虚弱不足,而对其所不胜脏乘之,对其所胜脏侮之,则扶持该脏。
       抑扶兼施,五脏中的某一脏亢盛有余,而其所胜脏或所不胜脏虚弱不足,以及五脏中的某一脏虚弱不足,而其所不胜脏或所胜脏偏盛有余,则抑扶兼施以调治两脏。
       D、指导情志相胜心理疗法
       五脏精气化生情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分别归于五行,依据五行相生相克运动规律,人的情志之间同样具有相互克制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悲为肺之志,属金;怒为肝之志,属木。金克木,故悲胜怒。
       恐为肾之志,属水;喜为心之志,属火。水克火,故恐胜喜。
       怒为肝之志,属木;思为脾之志,属土。木克土,故怒胜思。
       喜为心之志,属火;忧为肺之志,属金。火克金,故喜胜忧。
       思为脾之志,属土;恐为肾之志,属水,土克水,故思胜恐。
       根据情志之间的相胜理论,激发患者产生新的有利的情志活动,以矫治其有害的情志变化,这就是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首次以五行相胜理论开创“以情胜情”疗法,用以矫治不良情志疾病(现代的各种精神疾病)的是金代的张从正,其《儒门事亲》曰:“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
       五、结束语
       认真学习中医五行哲学,对提高医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3: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不睡午觉,细看了一遍,修改了十余处录入的错别字,郁闷得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20: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惠州
转载、引用,请注明梁平论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

QQ|Q群②:15859176|Q群①:21483512|小黑屋|手机客户端|Archiver|梁平信息网 ( 渝ICP备11003097号

GMT+8, 2024-12-4 02:06 , Processed in 0.12309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