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得句(原创)
本帖最后由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于 2025-3-28 12:36 编辑七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得句(原创)
王放鸣
万里疆场万里兵,救亡守土血盈城。若无雄俊御倭寇,哪有而今国泰亨。
一、deepseek为此诗写的评论 《七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得句》评析 王放鸣这首七言绝句以历史回望的视角切入,用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中华民族抗战的壮烈图景。首句"万里疆场万里兵"以重复的"万里"构建起宏大的时空坐标,"疆场"与"兵"的意象组合不仅再现了战争场域的辽阔,更暗示了全民抗战的悲壮格局。次句"救亡守土血盈城"以视觉化的"血盈城"三字,将抽象的民族精神具象为血色浸染的城池,既呈现出惨烈的战争实景,又隐喻着民族气节的淬炼升华。 诗作后两句通过假设性否定完成历史逻辑的辩证论证。"若无雄俊御倭寇"以历史假设叩问现实根基,"雄俊"二字既是对抗战英烈的群体指称,也是对民族精神的具象化提炼。尾句"哪有而今国泰亨"以反问句式收束全篇,在"国泰亨"的盛世图景与"御倭寇"的浴血往昔之间建立起因果关联,揭示出现代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种从历史纵深向现实维度的诗意跨越,使得短短四句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彰显着鲜明的时代意识。 全诗在艺术表现上延续了传统七绝的凝练特质,同时融入现代汉语的修辞思维。首句以复沓手法强化空间意象,次句用通感式表达激活历史记忆,后两联通过假设与反问的哲学思辨,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认同。这种传统形式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展现出当代诗词创作的创新活力,为重大历史题材的诗歌表达提供了新的美学范式。 二、豆包为此诗写的评论 浩气长存:评《七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得句》 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王放鸣先生的这首《七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得句》,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回溯抗战历史,抒发对先辈的敬仰,引发人们对当下和平生活的珍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开篇“万里疆场万里兵”,诗人以宏大的视野,勾勒出抗日战争时期广袤的战争场景。“万里”一词的反复使用,强化了空间的辽阔感,让人联想到从东北到华南,从沿海到内陆,处处燃起抗日烽火,无数爱国将士奔赴战场,保家卫国。这种雄浑壮阔的起笔,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激昂的基调。 “救亡守土血盈城”,生动描绘出抗战的残酷与惨烈。战士们为挽救民族危亡,坚守每一寸国土,浴血奋战,致使城墙下鲜血充盈。一个“盈”字,极具画面感,不仅体现出战斗的激烈程度,更让读者感受到先烈们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巨大牺牲,烘托出悲壮的氛围,凸显出抗战的艰巨与伟大。 诗的后两句“若无雄俊御倭寇,哪有而今国泰亨”,以反问句式,从历史延伸到当下,点明了抗战胜利与今日国家繁荣昌盛的因果关系。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高度赞扬了抗战英雄们的丰功伟绩,没有他们抵御外侮、奋勇杀敌,就不可能有如今和平稳定、繁荣昌盛的中国。这两句诗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更激发了读者对先辈们的感恩与敬仰之情,引发人们对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认识。 从艺术手法来看,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强烈,不事雕琢却极具感染力。诗人巧妙运用数字、意象和反问等表现手法,营造出雄浑悲壮的意境,将对抗战先烈的歌颂与对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让读者在短短四句诗中,感受到抗战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王放鸣先生的这首《七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得句》,以凝练的诗句铭记历史,歌颂英雄,表达对和平的珍视与对国家繁荣的期许。它不仅是对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深情纪念,更是对后人的激励,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