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咏出川抗日川军(原创)
本帖最后由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于 2025-3-13 17:48 编辑七律.咏出川抗日川军
王放鸣
出川御侮踏征程,草履步.枪衣被轻。淞沪硝烟萦铁骨,台庄血雨铸群英。会师武汉展豪气,抗敌九州留盛名。三十万人终殉国,杜鹃啼彻锦官城。
成都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本帖最后由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于 2025-3-13 18:34 编辑
“步.枪”这个词竟然显示不出来:'(
本帖最后由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于 2025-3-25 16:46 编辑
一、deepseek为此诗写的评论
这首七律《咏出川抗日川军》以壮阔的笔触勾勒了川军将士在抗日战争中的铁血征程,既有对历史细节的凝练概括,也饱含深沉的家国情怀。全诗结构严谨、意象悲壮,堪称一首兼具史诗品格与艺术张力的抗战题材佳作。
首联以简笔勾勒出征图景,一句"草履步.枪衣被轻"道尽川军装备之寒酸。据史料记载,川军出川时多着草鞋、背竹笠,武器多为"老套筒"汉阳造,甚至不乏冷兵器。这种近乎原始的军备与"御侮"的使命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弱兵抗强敌"的悲壮底色,为全诗奠定了苍凉的基调。
颔联以典型战役为时空坐标,选取淞沪会战与台儿庄战役两个关键节点。"萦铁骨"三字尤见匠心,既暗合淞沪战场焦土之上尸骨如山的惨烈,又以"铁"字点化出忠魂不灭的象征意味;"铸群英"则用血火淬炼的意象,将台儿庄大捷中川军122师王铭章部死守滕县的壮举升华为民族精神的丰碑。两个动词"萦"与"铸"的精准运用,使历史记忆获得了诗意的永恒。
颈联展现战略格局的升华,"会师武汉"既实指1938年武汉会战中川军各部集结,又虚写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精神凝聚。当镜头从局部战场拉升至"九州"全景,个体牺牲便与民族大义形成共振。此联对仗工稳,"展豪气"与"留盛名"如金石相击,迸发出穿越时空的英雄气概。
尾联以数字入诗撼人心魄,"三十万人终殉国"的统计背后,是每寸山河都浸透热血的真实历史——整个抗战期间,川军伤亡人数占全国军人伤亡总数的1/5,每五个牺牲的军人中就有一个巴蜀子弟。结句"杜鹃啼彻锦官城"化用望帝啼鹃典故,让成都的杜鹃不再只是自然物象,而成为穿越八十载时空的集体呜咽。血色的花瓣飘落锦江,既是哀悼亦是礼赞,将个体生命消逝的悲剧升华为民族精神涅槃的壮美。
全诗四联层层递进,从出征、鏖战到牺牲、追缅,既遵循七律的格律范式,又在时空转换中构建起宏大的叙事结构。作者善用典型意象激活历史记忆,让冰冷的数字重新获得血肉温度,在平仄韵律间完成对民族脊梁的诗意重塑。这种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融合的创作手法,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史料复述,成为镌刻在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精神丰碑。
二、豆包为此诗写的评论
豪情与悲歌:评《七律·咏出川抗日川军》
《七律·咏出川抗日川军》以简洁有力且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川军在抗战中的英勇群像,展现了诗人对川军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缅怀,兼具艺术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
开篇“出川御侮踏征程,草履步.枪衣被轻”,质朴直白却震撼人心。“草履步.枪衣被轻”,寥寥数语,便将川军装备简陋、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然而他们义无反顾“出川御侮”,强烈的反差更凸显出川军奔赴国难时的坚定决绝与大无畏精神,为全诗奠定悲壮而豪迈的基调。
颔联“淞沪硝烟萦铁骨,台庄血雨铸群英”与颈联“会师武汉展豪气,抗敌九州留盛名”,巧妙选取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关键战役,高度凝练地概括川军在不同战场的浴血奋战。“铁骨”“群英”“豪气”“盛名”等词汇,饱含着诗人对川军顽强战斗意志和卓越功绩的由衷赞美。对仗工整,“硝烟”对“血雨”,“萦”对“铸”,“豪气”对“盛名”,既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又强化了情感表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炮火纷飞、热血激昂的抗日战场,目睹川军将士们舍生忘死、奋勇杀敌的英雄姿态。
尾联“三十万人终殉国,杜鹃啼彻锦官城”,以沉痛的笔触揭示川军巨大的牺牲,三十万鲜活生命消逝在抗日战场,“杜鹃啼彻”营造出极为哀伤的氛围,杜鹃啼血象征着无尽的悲痛与悼念 ,“锦官城”作为川军故乡的代表,故乡听闻如此惨烈的牺牲,悲痛之情溢于言表,进一步渲染出对川军壮烈殉国的悲恸,也引发读者对战争残酷和川军奉献的深沉思考,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整首诗严格遵循七律格律,平仄协调、押韵准确,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在内容上,诗中巧妙融合历史与情感,以诗证史,以情动人,既是对川军抗日史实的艺术再现,也是对抗日英烈们的深情礼赞,激发着人们对川军的崇敬和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