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鸟 发表于 2015-1-9 21:48:46

本帖最后由 蓝鸟 于 2015-1-9 21:58 编辑

备注1:感谢邓兄留下这珍贵的照片(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借用)

——李家染坊(蓝印花布)旧址——兴隆街(作者:邓国平拍摄)

蓝鸟 发表于 2015-1-9 21:58:12

本帖最后由 蓝鸟 于 2015-1-9 22:07 编辑

备注2:兴隆街的历史久远,兴隆街的故事多多——最后借用花亦眠兄的《场赶梁平兴隆街》作结:

                               场赶梁平兴隆街

早上吃饭的时候,我看天气凉爽,就问妻子:“今天赶不赶兴隆街啊?”妻子掐指一算:“21号,赶啊!”我又问母亲:“要不要去兴隆街赶场,买点衣服之类?”“衣服倒可以不买,布鞋只有一双还是好的,买一双也可以……”母亲说的是那种胶底布鞋,穿起来轻便,但很不结实。好在并不贵,穿烂就买;到处有卖的,也不费事。“今天凉快,我们又空,就带您去赶场吧,”我对母亲说,“您看看,有啥需要买的,就买。”母亲犹豫了一会儿,说:“算了,不去。”我吃完饭,就坐电脑前,写那篇有关瓜农和89万的文章;妻子洗了碗,也来开了电脑。母亲突然走过来说:“去赶兴隆街吧……”“等一会儿……刚才问您,您说不去,现在我们正用电脑。”“你们不空去就算了……”母亲有些失望。“您想去就去,只是叫您等一下,我把这点弄完就走。”等我写完那篇《赔偿瓜农的89万谁买单》,太阳已经明亮得刺眼。妻子一看这阳光,估计很炎热,就不想去。我说,已经答应母亲的,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呢?何况,我昨天讲完那个“新材料作文”,真想到处去转转,散散心。要不,昨晚我就不会陪你们去新城开发区乱转了。今天,我还想去兴隆街转转,并不完全是陪母亲去买东西。换言之,我希望妻子陪我和母亲去转转,虽然,我和母亲转街的意图,或许截然不同。妻子对烈日还是惧害,想另找时间去。我笑着说:“在烈日下赶场都怕,那在烈日下搭谷子,又怎么办呢?”听我这么说,妻子只好答应去了。于是我们关了电脑,叫母亲出发。母亲又犹豫说:“这么大的太阳了,恐怕会很热,以后去吧……”“格外有好热嘛?说好的去,风雨无阻……”我知道母亲不过是嘴上说说,她早就做好的准备。果然,母亲摸一摸胸前的衣袋说:“我带了钱的,去买东西,还请你们过午。”“哪个要你带钱?付钱的在一路呢!”我笑着一指妻子,赶紧拦住她,“快摸出来,去把钱放好。街上人多事多的,搞丢了钱,回头您又唉声叹气……”母亲拗不过我,只好去把钱放好。然后,母亲带上篾扇,我带上折扇,妻子带上花伞。一家子隆重出发,挺进兴隆街。
因为耽误了一阵子,太阳升高了,开始热起来。妻子偷偷地抱怨天气,我也有些后悔,担心母亲受不了这炎热。不过,开弓没有回头箭。母亲走在校园里,碰到她的老朋友问,总要兴高采烈地说:“我儿和媳妇,带我去赶兴隆街,买衣服,买鞋子……”这情形,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父母带我去赶场,也是这么充满期待,一路宣扬。母亲一边走,一边说,有个老婆婆看她没穿袜子,就问她“你没穿袜子,是不是没得袜子穿?没得的话,我送一双给你”。这叫我哭笑不得,这大热天的,有没有袜子,穿不穿袜子,有什么要紧?我看看母亲的头巾,就笑着说:“您问问她,你没包头巾,是不是没有头巾,也送她一块头巾……”话虽如此说,我知道母亲想买袜子,暗中记住。出了校门,走大公路,过红绿灯,车多人多,我就挽着母亲的手臂。太阳金灿灿地照着,妻子打着伞走在前面。我想,要是她扶着母亲,两人遮一把伞,该有多好。一进入兴隆街,除了偶尔有车辆通过,简直像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冷冷清清的。连过去蒸包子卖馒头的树下小店,都仿佛好久没有烧火开锅。一路上,两边的店铺,大多关着门。开了门的,不过是住户在料理日常生活,没有商业气息。偶尔有烟摊之类,并不摆在路边,而是搁在门内,无须主人照管。这样走着,妻子就苦笑着说:“想来兴隆街买衣服,各人看好哦,哪里有卖的嘛……”我笑一笑,回应妻子说:“这兴隆街,就剩了个好听的名字……”母亲不做声,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仿佛从未来过这里的小孩子。其实,此前我们带她来过几次。母亲指着某个店家,说那些婆婆带她来这里买过肥料,又讲今年给南瓜施了肥,无论大小,总还结了三个,而那些老婆婆栽的南瓜,一个都没长成气……走在狭窄的公路上,看着两边乱七八糟的房子,我都觉得这兴隆街,连我老家那“石家场”都不如。可这里,是属于梁平城区呀,前接“十里长街”,后接“工业园区”,与帝豪等新城仅一路之隔。我不知道,各级领导来视察梁平,有没有谁带他来兴隆街得意洋洋地走一走,看一看。快走到黄桷树与十里长街交界处,才看到土墙瓦檐下补铁锅的,路边剖鸡子的,熬沥青扯鸭子的,鼓风打铁的……虽然这一带臭气逼人,没有什么行人,但让人确信今天这里赶场。好不容易看到宝贝幼儿园旁边有家挂着衣服的门市,我就招呼母亲去挑选。妻子说:“那边多的是,这里只有一家,有啥挑的?”这一带,妻子熟悉得很。不过,我取笑她说:“怪不得这条街都冷落了,原来大家都像你这么想,要进城去购物。”
小心地穿过十里长街的车水马龙,再穿过西门路口那些乱七八糟的小摊子。母亲被小摊上的杂货吸引着。我看到有袜子,就提醒母亲说:“快来挑袜子哦!”母亲就去挑。妻子摸一下,说不是棉的。卖的说热天穿的,没有棉的,只有丝的。我想,丝的应该比棉的好啊!可妻子说,丝的穿了臭。这真是怪事,古人穿丝着绸,是富贵人家才有的享受,当今这丝袜怎么穿了臭啊?(后来妻子才告诉我说,是啥丝的嘛,尼龙化纤的)我劝母亲说,媳妇才晓得好不好,听她的吧!母亲也说,她经常买东西,会买。母亲能够这样听从我妻子的,我自然高兴。入西门小巷,两边虽是些破破烂烂的房子,但店铺紧密,各种吃的穿的,琳琅满目,车来人往,倒显得拥挤而“兴隆”。我看有家在切麻糖,很想观赏一下那民间手艺,可天气太热,母亲又吃不动那种糖,久久地站在那里,似乎也不妥当。这回母亲的主要目标是买穿的,我们就在那些卖衣服的店铺前逗留。母亲看那种十五块钱一条的裤子还不错,就握了一条在手里,嘴上却说“家里还有几条穿的”。妻子在一边噘着嘴,对这种裤子的质量表示不满。我说,付钱付钱,买了快走。一面又问卖家:“你刚才给人家都少了几块钱,总得给我们也少点啊!”结果那条裤子,花了我们十二块。母亲高兴得不得了。我觉得,只要母亲高兴,就不要去管这裤子值不值钱。又去转袜子、鞋子和衣服。试了好几家,衣服不是长了就是短了,要不就是颜色不好。别看母亲老了,可讲究衣服的色彩和样式呢。妻子在一边偷笑。我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什么好笑的?后来在一个凉床摊子上,电喇叭高叫着“十块,十块卖啦”。母亲觉得那件热天穿的上衣,颜色还不错。我也觉得好看,就叫妻子掏钱。妻子握着十块钱说:“哪里没得卖的啊,买这十块钱的?”那卖衣服的中年妇女说:“老人家就是买个喜欢。”我说:“就是就是,快点买起走。”她就把母亲试穿挑好的那件装来递给我,我递给母亲提着。妻子还在犹豫,说好不容易来买一回,买个十块钱的衣服,那边去买贵点的。我以为卖衣服的会生气,可她毫不在乎,倒劝我母亲:“老人家,他们要给你买贵的。”母亲只好把衣服从塑料口袋中取出,丢在摊子上。正要走,觉得有什么不对,转身又把手中的塑料口袋丢在摊子上。在她看来,不买人家的衣服,也不能要人家的口袋,让别人倒贴。我看到旁边有卖鞋子的,就吆喝:“快来试鞋子哟!”母亲高兴地挑鞋子。我指着那种有花的,故意惊讶地说:“嗬,还有花鞋子呢!挑那种有花的,好看些!”母亲就丢下手中那种,去拿花鞋子。店家热情地叫母亲去试穿。我偷偷对她说:“你不要看我母亲老了,她可爱穿乖鞋子呢!”她看看我母亲,问:“多大岁数了?”“快八十了。”“老人家还精神嘛!”“那当然啦,”我说,“专门带她来买,随她挑喜欢的……她年轻时,自己做绣花鞋呢!”母亲一边试鞋,一边说,年轻时,就是自己做,敞鞋,帮子鞋……都绣花。试好之后,妻子就讨价还钱。二十几块就买两双,不过是几块钱的浮动。我说,谁在乎这两三块钱嘛,让老人买个高兴罢了。店家是个胖胖的中年妇女,也就再无异议,同意我们买走。临走时,我说:“但愿我母亲高寿,年年都带她来你这里买鞋!”她也乐了,高兴地说“要得要得”。又试了几家衣服店,终于买到母亲喜欢的那种上衣,也不过二三十块那种。妻子跟店家争价钱。我说,争个什么争嘛,我们随便在哪里抛洒一下,都不止这点钱。店家也笑了:“当然啦,年轻人用钱,这哪算钱嘛!”如果要体验传统的生活,观赏传统的建筑,感受“物美”与“价廉”,回忆城市的过往……这西门一条街,未必不是最佳去处。如果不是考虑越来越热,我会继续走下去。母亲想买的,基本上买齐了,我说:“快回吧,等会儿越来越热!对了,要不要吃点什么再回去?”母亲连说不吃。在她看来,今天已经用了不少的钱,不能再浪费了。我举目四望,也没什么好吃的。“只有包面,您吃得动!”母亲说不吃,还没饿。妻子一言不发,我知道,她如果说话,一定会说:“街上的包面,死猪儿肉……”因此,我也不想非要去吃那种东西,虽然也许不是所有卖的包面,都包着死猪儿肉。往回走,我对母亲抱歉说:“今天还没走到卖泡粑的地方啊……”妻子说:“刚才就路过的,你没看见?”我一听就来了精神,赶紧问在哪里。妻子就把我们带到那个卖泡粑的地方。那是一家装来卖的,并不是现蒸现卖。箱子里没有多少了,卖粑的也在那里高叫:“快来买哈,不多了哟!”我赶紧去占了个买位。因为这泡粑松软,适合没牙的母亲。我说称四块钱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一块钱有几个。卖粑的就往塑料口袋中装,妻子不喜欢吃这东西,连声说:“买那么多呀?”称了一下,妻子照例去看秤,然后说人家没有放好秤砣,把那个年轻小伙子气坏啦。他说:“这么几个粑,我还整个什么秤,几块钱的交易!”妻子哪里肯依,说还差秤,那跟他卖粑的女人就用筷子添了一个。妻子还说不足秤,小伙子只好又秤一下给她看,嗔她:“多了几两,要多给两角钱的呀!”我笑着劝他们,算了吧,何必斤斤计较,几角钱的事情。接过泡粑,我取一个给母亲。她一边吃,一边夸这泡粑做得好,有绵力。我叫妻子吃,她说甜津津的,才不吃这个!我就自取一个吃了。一手要摇扇子,一边要牵母亲,这泡粑口袋就显得累赘。我叫妻子:“你不吃,那就提着。”她埋怨:“嘿,我不吃,还得提呀?”“就该不吃的提嘛,”我笑起来。吃了粑,又觉得渴,就想,到底买水还是买西瓜。街头路边卖西瓜的,多得很。妻说这么远,难得提。我说,哪要提啊,买散的,切好马上吃。卖西瓜的就赶紧招呼:“散的有,要好多切好多!”妻子并不停步,说:“热烘烘的西瓜,有啥好吃的?”我只好劝母亲说:“西瓜还是放冰箱,冻一下好吃些……”母亲也说:“冻一下,吃起才凉快!”
太阳越来越火热。我扶母亲,感觉她的衣服都汗透了,知道母亲走累了,可没什么凉快的地方歇气,而且越近中午,会越热。母亲晕车,否则,我们可以坐车回去,就可以多逛一会儿。“要不要坐车啊?”我问问母亲。她直摇头。对她来说,坐车是受罪。穿过十里长街,走过黄桷树。刚才那些活的鸡鸭和它们的农家主人,以及宰杀鸡鸭的锅灶和屠夫,都仿佛害怕这火一样的太阳,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连那个卖棺材的,都用黑色的东西把他那一大排棺材,精心地遮起来。铁匠小铺子,没有了顾客,只有那个师傅还在敲打刚刚烧红的一块细铁。太热,我也没有闲心去观赏。矮檐下,补破锅烂瓢的师傅也撤退了……兴隆街上几乎没有一个路人,除了我们三个。头顶上传来嗡嗡嗡的巨大声响。一仰头,我就望见了那架直升飞机。我不知道,这飞机此时飞来,有何公干。在飞机上的人,能不能看到这底下乱蓬蓬的贫民窟一样的兴隆街。正是为了保全那个机场,保证他们偶尔来这里升降,这附近都还保留着历史的陈迹。也正是这机场,附近不适合旧城改造,他们才不得不在对面圈了大片的田园,搞县城西进,新城开发。战争和战争的预备,总是如此沉重。不在兴隆街这一带走走,是体会不到的。不过,没有飞机的时候,这里,又如此沉静,清贫而安闲,与新城工地的喧嚣,和旧城街市的豪华,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照例赞叹路边的蔬菜瓜果。刚才经过,她就赞叹过一番。“有块土地,真好……”她说。2013年7月21日夕草于眠花阁

蓝鸟 发表于 2015-1-11 11:45:20

12云龙

    云龙古镇始建于明末,初名沙垭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时候更名为龙沙铺。民国年间,以一拱桥雕刻画“龙脚踏云彩而行”更名为云龙。
  老街历经数百年的时代变迁,显得古朴而沧桑。其街道、建筑、民风、市情仍然保留着昔日幽雅的风貌。店铺建筑多为木竹结构,皆以木斗为骨架,或以木版为墙,或以竹编篱笆糊粉为墙。屋顶多为硬山顶或悬山顶,灰瓦素墙,简陋中透出清新、素朴的气息。整个老街又分上下两排,各具特色,上排街皆以宽达5米的屋檐遮顶,行人走遍全街不湿脚,下排街以一色的青石板铺路,给人清凉宁静的感觉。


蓝鸟 发表于 2015-1-12 21:10:19

本帖最后由 蓝鸟 于 2015-1-12 21:15 编辑

      。。。民国年间,以一拱桥雕刻画“龙脚踏云彩而行”更名为云龙
   梁平有六水,六水中以流经云龙的龙溪河为最大,一是因它在梁平的流域面积最大,二是因其支流众多,且又有七里滩大坝拦水,因而在云龙场段汇集成河面较宽,水量较大的“泱泱大河”。河面横跨一桥,当有长桥卧波之形,龙踏彩云之意

   当然,过去的老桥非此桥,听云龙老乡讲,云龙桥本为石拱桥,因河面较宽,桥体较长,所以拱度较大。且桥上有房,解放后,这桥上的房子还做过关押犯人的屋子,因这里犯人难逃。可后来还是有大胆勇力者跳河得逃。。。老乡讲得很是生动,感情里全是敬佩那些勇逃的犯人的,在他们眼里,他们都是英雄。
   云龙石拱桥已毁,难见原貌,这里暂借一老石桥,权且让大家作一想像的种子:


蓝鸟 发表于 2015-1-12 21:36:01

      云龙早为大集,规模早定,这点可从保存较为完整的云龙老街得到佐证。
      梁平老街到现在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已不多了,就长度而言,当数袁驿第一,但完整度不如云龙和林,而和林老街的集中完整度又比云龙略胜,但和林又不如云龙长,所以说到底,云龙还是第一。
      而且,云龙老街的主街还是一上一下,梯道分明的复合型古街,这一点儿是尤为特别的:


蓝鸟 发表于 2015-1-12 21:43:15

上下街间的交接处有一水道,一是利于天水导出,二是居民日常用水的输出通道

蓝鸟 发表于 2015-1-12 22:12:42

云龙老街很长,这是它的下场口

刚进场口,就有一穿斗式民居(下部为木板壁,上部为篾壁泥灰墙体,屋前檐水较长,于是伸长部就覆遮成了街)


蓝鸟 发表于 2015-1-12 22:24:56

这里石梯还很本色,古街的痕迹依旧

老屋的主人多是老小在家,本想向老大娘打探些老屋的故事,不想大娘因年迈听力较弱,始终没弄明白我的意思,只是冲着我笑。。。我拍了照片,给小朋友看,可小孩认生,怯怯地依在大娘身边。。。


蓝鸟 发表于 2015-1-12 22:31:16

进入主街的第一段是较残破的,且老房子也大多被改造,只有零星的几间老屋

蓝鸟 发表于 2015-1-12 22:42:36

这间老房子是很本色的,一代代原住民在这里生生不息,他们的生活依旧乐观悠闲

老屋夹壁上的领袖语录至今仍见证着这里过往的云烟,流经的旧事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查看完整版本: 梁平地理与民俗(五):梁平老房子(穿斗式屋架,夯筑式土坯,排砌式条石)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