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结千梦 发表于 2019-5-10 14:52:23

高手在民间

       高手,指技能特别高明的人,这类人通常都有一手“绝活”。全昌明,就是这样的高手。

       初识全昌明,只当他是一个木匠,顶多是个能做木建、家具、农具,技术比较全面的木匠而已。
       全木匠不胖不瘦,中等身材;五官普通,长相平凡;性格温和,穿着朴素。走在人堆里也不起眼,仔细一瞧就是个农民。
       他子承父业,从十五岁那年开始当学徒,一转眼就是有着四十年工龄的老木匠师傅了。老话说得好: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父亲给他的手艺,真成了全师傅的铁饭碗。由于手脚勤快,技艺扎实,他做的木工活不仅用时少质量还上乘,谁家有木工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所以一个月下来,工钱往往比其他木匠多一半。他老婆很能干,里外一把手,家里八个人的田土都被她一个人全包了。他还有一个女儿,在大学里学的是油画专业。为了培养女儿,花再多钱他都不心疼。毕竟,这也叫:一技在手,吃穿不愁。值了!
      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师傅,却总有人在他干活时,不顾刨机嘶吼、木屑飞扬,见缝插针地和他聊上几句。这场面让人觉得奇怪,一个人到中年的木匠师傅,何时有这么大魅力了?
      直到有一次,又有一群人找上他时,我才明白全木匠的魅力所在。
      那是地方政府部门的同志,带着一个市里来的小伙子来找全木匠,要做明信片大小的雕版。雕版内容是构图比较复杂的“解放碑”“重庆大礼堂”“李子坝轻轨站”等著名景点。小伙子不放心,一再强调雕版要做成明信片大小。全木匠却笑道:“不难。”


       原来,全木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的市级传承人。虽说2005年,中国邮政还发行过梁平木版年画的邮票,可那是作为图案的印刷品。要知道,年画都贴大门上,所以很大张。要真正制版再套印,明信片可比正统年画小多了。
       说是不难,全木匠还是认真地给大伙解释道:“绿化出层次,建筑出轮廓,难就难在窗棂门框等细节,有开阔的地方自然也有过细的地方,这万万不能省的。还要放大镜配合才能做,而且料子非梨木不可。”
       经过他这么一解释,难点在哪里,大伙顿时明了。
       旁观的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图案,很难想象怎么把它们刻在明信片大小的雕版上。
       梁平木版年画属于民间美术,梁平"三绝"之一(竹帘、年画、灯戏)。只是这个绝,不仅代表绝技,还面临绝迹。梁平木版年画,起于汉代,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到解放初还养活梁平县袁驿镇一条刷房街,再加上屏锦张家、徐家两个厂。全木匠的父亲就是厂里的雕版师傅。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年画被划入牛鬼蛇神一类,相关联的纸作坊、印刷厂,包括那些珍贵的年画雕版都毁于一旦。好不容易等非常时期过了,改革开放也把人们的观念改革了,取而代之的是港台明星画报、美女香车挂历、各种广告免费送的台历、春联,年画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这种断裂,把年画带给千家万户的喜庆祥和,以及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都一起尘封了起来,冲刷到人们目不能及的的视野之外,再也找不回来了。它没落在时光的流线里,沉寂在自然的消融里,埋没在人们流逝的岁月里。



       直到2006年,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风吹到梁平县。全昌明,就是在这个时候和八十岁高龄的父亲,拿出仅存的一块被虫蛀得千疮百孔的梁平木版年画雕版,继承起父亲又一项手艺,雕版。
       全师傅是木匠,和木料打了一辈子交道,还从小喜欢绘画,所以底子厚的人学起来就容易上手。2008年,全师傅不仅学会木雕,更把雕刻的浅雕、深雕技艺用在了梁平木版年画雕版上。于是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年画雕版,一茬接一茬在全师傅手上复活。甚至,三峡博物馆主动提供两套民间收藏的清初年画藏品,让全师傅一丝不差的还原这些承载着历史意义和代表着重庆年画的原物。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13年“新春献瑞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年画展"展出近两千件年画藏品,并出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文物选粹: 年画》一书。重庆年画的阵地,全师傅重塑金身的雕版也赫然其中。
       没想到不显山不露水的全木匠还藏着这么一手绝活。因此我便有了眼见为实的念头。
       全木匠的家,在仁贤镇仁贤村。从国道转乡村公路到他家三公里有多,我是一路问到他家的。只要问起“全木匠”,没有人不知道的。
       全木匠家的两层小楼,是他结婚时自己盖的,木工、砖匠、瓦匠的活都被他三兄弟包了,连砖都是自己打的坯再烧的。木料、根雕、版画、工作室,占据了大半个小楼。门上挂着《全工坊艺术中心》牌匾,也和房子一样经岁月风雨而显得暗淡陈旧。
       全师傅坐在门口,低着头正雕着一个笔筒,各种荣誉加身的他,除多戴了幅眼镜和往日里那个木匠也没什么不同。
       其实,从前见过梁平木版年画的雕版,一种阳刻的线版(线条凸出为阳刻,凹下去则为阴刻),只是被墨色掩盖不曾细看。这次为了揭开这个隐藏的高手神秘的面纱,才定要一探究竟。




      高手,他高在何处——
       在我蹲下的那一刻,梁平木版年画线版凸出的那一厘米高度形成的阴影,让一切都变得立体而生动。
       线版简洁之处,大开大阖却又泾渭分明,如漫长的岁月里聚沙成塔凝结而出;繁复之处,密密匝匝却又错落有致,如一丛丛蘑菇一样自然生长。但见一缕头发、一根缎带,都飘逸灵韵;就算相同的流苏、波纹、铠甲纹,都是变化多端的;到兵器的线条该硬则硬如钢似铁、到旌旗的线条该软则软如杨柳随风......
      全师傅讲的是“刀法”、“手感”、“物我两忘”,落在我们这样的外行人眼里,只图个热闹而已。
      可是这样的高手,为什么只在民间?为什么不能走出国门,走进人们的视野?
      说到底,政治、文化的断层把人民的观念和信仰转变了,把民风民俗的东西供上了艺术的神龛,变得物以稀为贵。非遗的其它传承人带着历史的使命去参加各种文化推广或者艺术交流、美术讲学,才让梁平木版年画得见天日。他们象飞机的驾驶员一样可以成为英雄,而全师傅却象修飞机的机械师一般,沉寂于民间。
      全师傅,以木匠为起点,让他在民间永远都是“全木匠”。有幸得人尊敬的叫上一声“全师傅”,就算是最高荣誉。
      全师傅宁静地坐在他的老房子门口,后面是那些木头疙瘩,脚边是那些铁家铁伙的工具,手里捧着正在加工的五个层次的深雕黄杨木笔筒。
      我忍不住问:“全师傅,你为什么喜欢木雕?”
      他说,每一件作品经过精雕细刻,千刀万锉,有一种无中生有的象是“诞生”的意义在里面。就算木雕没有什么收入,我也会一直捧在手心里的。      “那梁平木版年画的出路在哪里?”我把还没想明白的问题,抛给了全师傅。
       他感叹一声,说:“年画呀,它来自民间,我想它的归宿还是在民间”“就算它的原材料贵了,那也是一本万利。只管印,印得越多成本越低。”他一边说,一边停下了手里的刻刀。“为什么,我要强调民间?因为民间才能让年画如鱼得水,回归大海,为更多的老百姓放哨站岗。这才是”门神”的意义所在”。
       是的,这应该就是年画为什么在民间,高手为什么在民间的意义所在吧。

李焕仁 发表于 2019-5-20 19:56:51

全师傅技艺了得。

在外游子 发表于 2019-5-11 14:37:35

四川梁平屏锦门神

老黄牛 发表于 2019-5-11 11:05:22

全师付

李焕仁 发表于 2019-5-20 23:09:22

这也应是梁平的木版画

千结千梦 发表于 2019-5-20 23:58:12

李焕仁 发表于 2019-5-20 23:09
这也应是梁平的木版画

石刻{:6_256:},真是有心人

李焕仁 发表于 2019-5-21 20:18:47

千结千梦 发表于 2019-5-20 23:58
石刻,真是有心人

我爱梁平家乡的俗物。{:6_259:}

独特的fai 发表于 2020-1-4 22:15:05

其实好多民间的手艺已经在慢慢的消失。。。好多东西和技术都没能传承下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手在民间

渝公网安备 50022802000170号